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
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
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
於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
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註釋
①既:已經。
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裏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
④子:古代指妳。
⑤斯:這。
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
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
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壹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麽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壹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麽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妳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壹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壹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啟示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采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壹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第二種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促然中止。有頃,復誦。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曰:“此織斷,能復續乎?”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選自《韓詩外傳》)
註釋
①喧(xuān):通“諼”,忘記。
②裂:割斷。
3引:拿起
4有所失:忘記,記不得
譯文
孟子年少時候,有壹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壹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壹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麽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壹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啟示
這壹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全神貫註,專心致誌,否則將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適當的方法,言傳身教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