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古代分羹分餐的故事

古代分羹分餐的故事

原文·出處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壹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譯文·故事

項王安定了東邊回來,向西,與漢軍都在廣武城駐紮,相持了幾個月。

在這個時候,彭越幾次返回梁地,斷絕楚軍糧食供應,項王對此很憂慮。架起高高的砧板,把太公放在上面,告訴漢王說:“現在不趕緊投降,我就煮了太公。”漢王說:“我和項羽都面向北接受懷王的使命,說‘約定為兄弟’,我父親就是妳父親,壹定要煮了妳父親,那就希望妳分我壹杯肉湯。”項王惱怒,想要殺掉太公。項伯說:“天下的局勢還難預料,況且打天下的人不顧家,即使殺了太公也沒什麽好處,只會增加禍患罷了。”項王聽從了他的意見。 

釋義·點評

俎:砧板,肉案。

幸分我壹杯羹:幸,希望;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

公元前204年,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占滎陽、成臯。劉邦敗逃關中。這時,彭越渡過黃河攻占了楚軍的後方東阿,迫使項羽回師解救。項羽打敗彭越後,又回身向西挺進。這時,漢軍駐紮在西廣武城,楚軍便駐紮在東廣武城,這便是“俱臨廣武而軍”。雙方形成對峙,僵持不下。而彭越在楚軍後方不斷襲擾,斷楚糧道。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沈不住氣了,使出了壹“狠招”,揚言如果劉邦不投降,就把抓獲的劉邦父親劉太公煮了。當然,這不過是他的“攻心”之計。沒想到劉邦根本不吃這壹套,擺出壹幅“無賴相”說:當初,妳我都臣屬楚懷王,並約為兄弟,我父親也便是妳父親,妳壹定要煮妳父親,那就希望妳分給我壹杯肉湯喝吧。項羽自然十分惱怒,於是便想“假戲真做”,在項伯的勸說下,才沒有殺掉劉太公。

劉邦並不是不孝,他的回答實在也是不得已。壹來“為天下者不顧家”,在“家”與“國”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再者,“分壹杯羹”之說,也是壹種心理戰術——妳認為我父親有價值,要與我的投降相交換,我偏偏表現出無所謂的姿態,這樣他反而有可能是安全的。

“分壹杯羹”或“分我杯羹”後來成為成語,意思有了擴展,常用來表示從他人那裏分享利益。典故運用實例——黃小配《大馬扁序》:“徒希望於首領賜環之後,而分我以壹杯羹,然卒以是而流離海外,客囊羞澀,終其身有不能歸見父母妻子者矣。”《人民日報·世博帶來旅遊新契機 旅遊產品出爐》:“為了在世博遊熱中分得壹杯羹,國內各大旅行社早早就行動起來。”

由於劉邦這壹招夠狠,顯得對劉太公無情無義,因此後來就用“分羹”典故來借指父子不和,沒有情義。例句——《資治通鑒·漢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親,豈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明·沈德符《野獲編·嗤鄙·衍聖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賜第,數年不歸。或雲父子不鹹,恐有分羹之禍,以此避地,未知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