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含有“而”的成語

含有“而”的成語

含有“而”的成語舉例:

哀而不傷

近義哀感頑艷

反義亡國之音

釋義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用例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壹些小小的、~的、青春的遊戲。(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安枕而臥

近義高枕無憂

釋義放好枕頭睡大覺。比喻太平無事,不必擔憂。

出處《史記·黥英列傳》:“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用例孔子見疏,必棄魯國而適他國,君可~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九回)

半途而廢

近義功虧壹簣、有始無終、淺嘗輒止

反義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釋義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用例如果就此請假回國,這裏的事~,將來保舉弄不到,白吃壹趟辛苦。(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倍道而進

釋義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壹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壹擊可擒也。”

背道而馳

近義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反義如出壹轍、並駕齊驅

釋義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處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余各探壹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用例道學先生於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象~,其實倒是心心相印。(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

避而不談

近義守口如瓶、退避三舍

反義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釋義躲避開而不肯說。指有意回避事實。

用例尖銳的矛盾,~,或加水沖淡了。(徐遲《壹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

不辭而別

近義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反義不速之客

釋義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或悄悄溜走了。

用例於是,大家想不辭而別。(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

不得而知

近義壹無所知、不知所以

反義洞若觀火、了如指掌

釋義沒有辦法知道。

出處唐·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用例從未到過廣西,所以誰做了廣西政府的“高等顧問”等等,我~。(鄒韜奮《經歷·貧民窟裏的報館》)

不寒而栗

近義毛骨悚然、提心吊膽、膽戰心驚

反義無所畏懼、臨危不懼

釋義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用例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真教人~。

不歡而散

近義妻離子散、壹哄而散

反義濟濟壹堂、歡聚壹堂

釋義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辛十四娘》:“公子大慚,不歡而散。”

用例兩個原本非常親密的朋友,卻因為壹句無意的話而弄得~。

不教而殺

近義不教而誅

釋義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壹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用例對待犯錯誤的人應當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針,而不應該~。

不脛而走

近義不翼而飛

反義秘而不宣

釋義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出處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用例袁伯珍慌忙把家裏所有的東西,檢點壹番;別的壹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壹概~。(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不勞而獲

近義坐享其成

反義自食其力

釋義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出處《孔子家語·入官》:“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

用例我的目標是不滿於楊,而因此而是為的舉動,卻也許被第三者收漁人之利,~。(魯迅《兩地書》三十)

不謀而合

近義異口同聲、殊途同歸、不約而同

反義眾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

釋義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壹致。

出處《三國誌·魏書·張既傳》裴松之註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用例如磁石鐵,~。(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