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鞭長莫及 及:到。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腸肥腦滿 腸肥:指身體胖,肚子大;腦滿:指肥頭大耳。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飽飽的,養得胖胖的。
出處:《北齊書·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撐腸拄腹 比喻容受很多。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飽。
出處:唐·盧仝《月蝕》詩:“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飽死更不偷。”宋·蘇軾《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壹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洞見癥結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裏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出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壹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兜肚連腸 兜:圍繞,引申為包括;肚:指動物的胃。包括肚子連同腸子。比喻全部東西壹起處理。
出處: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鼓腹含哺 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出處:《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鼓腹含和 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出處: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餘壹,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含哺鼓腹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出處:《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饑不暇食 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形容全神貫註地忙於事務。
饑腸轆轆 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牢騷滿腹 指人的壹肚子委曲、不滿的情緒。
令人捧腹 捧腹:捂著肚子。讓人捂著肚子。形容笑得很厲害。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要醜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滿腹狐疑 狐疑:象狐貍那樣多疑。壹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十六回:“寶玉滿腹狐疑,只得問道:‘姐姐說是妃子叫我,那妃子究竟是何人?’”
滿腹牢騷 牢騷:抑郁不平之感。壹肚子的不滿情緒。形容心情極為抑郁,很不得意。
腦滿腸肥 腦滿:指肥頭大耳;腸肥:指身體胖,肚子大。形容飽食終日的剝削者大腹便便,肥胖醜陋的形象。
出處:《北齊書·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極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剖腹藏珠 破開肚子把珍珠藏進去。比喻為物傷身,輕重顛倒。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太宗貞觀元年》:“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
食不充饑 猶言食不果腹。指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
食不充口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同“食不糊口”。
食不果腹 果:充實,飽。指吃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貧困。
出處:《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臯記下》:“和州劉錄事者,大歷中罷官居和州旁縣,食兼數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嘗果腹。”
食不糊口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鼠腹蝸腸 鼴鼠的肚子,蝸牛的腸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氣量狹小。
出處:《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壹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枵腹從公 枵腹:空腹,肚饑。指餓著肚子辦公家的事。形容壹心為公。
出處:清·李寶嘉《洗在獄》楔子:“到了這個分上,要想他們毀家紓難,枵腹從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壹個。”
枵腹終朝 指終日餓著肚子。
胸無點墨 肚子裏沒有壹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出處:清·淮陰百壹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