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孟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孟子:“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這則成語出自 《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違是違背、不遵守的意思。《漢語成語大詞典》的解釋是:不誤耕種季節。

要全面理解這則成語,最好讀壹下孟子中有關段落。從文章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是魏惠王問孟子,怎樣才能治好國家?孟子回答的壹個方面。孟子回答的全文是: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50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雞和豬、狗壹類家畜不要耽誤繁殖飼養的時間,上了70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壹家壹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鬧饑荒。辦好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者,老人就不必再為自己的生活操勞。這樣,君王就能得到人民的擁戴。總之,孟子勸說魏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魏惠王也就是魏國的國王,因為他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壹書中又稱他為梁惠王。

大家知道,欽定歷法,敬授民時是帝堯時候的事了。這就是說,在距今4000多年前,按照農時節令播種、耕作、收獲已成定論。那為什麽孟子還要對魏惠王提及不違農時的淺顯道理?查考歷史,魏惠王所處的年代是公 元 前369——公元前319年,離堯時期也2000年了,為什麽先祖解決了的疑難還會被提出來?其實,動腦筋壹想也就明白了。不是他們不懂農時節令,而是那時處在戰國時期,突發的戰事屢屢攪擾農人正常的耕作。

再看看魏惠王的做派,就會明白這個猜測不會有錯。可以說,魏惠王主政期間,戰事不斷,而且不斷失敗。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魏兩軍在馬陵道(今山東範縣西南)進行了壹場聞名於歷史的大戰,也就是孫臏和龐涓鬥智的那場戰鬥。結果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也做了俘虜。第二年,魏國又受到齊、秦、趙三國聯合進攻。再過壹年,魏國和秦國交戰,魏軍又被打敗。

如此頻繁的戰事,如此頻繁的敗仗,豈有還能關註農事的道理?其實,即使不關註農事也無妨,關鍵是抓夫抽丁,強壯男子都被迫上了戰場,老弱婦孺如何能搞好農耕?

所以,孟子提出不違農時是很有道理的,實際是對君王的指正。由此也可看出,為什麽後世子孫對帝堯特別尊崇,那就是因為他仁愛百姓,為他們探究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而後來的君主皇帝,別說揭示自然秘密,連子民的死活也不顧了,歷史進入了混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