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123
含義
比喻陷入孤立無援、四面受敵、走投無路的困境。
解析
“四面楚歌”和“腹背受敵”都可以形容受敵人攻擊的困境。“四面楚歌”語義較重,形容四面受敵,走投無路;“腹背受敵”語義較輕,形容前後受敵夾攻。
用法
用於貶義。
示例
① 茅盾《子夜》壹二:“這種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來當真沒有多大把握能夠沖得出去。”
② 從維熙《遠去的白帆》壹:“這個抱糖包的漢子,看看自己身陷重圍,四面楚歌;為了脫身猛地把糖包往遠處壹扔,於是,他解脫了包圍。”
出處
①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
② 《三國誌·吳書·胡綜傳》:“昔武王伐殷,殷民倒戈,高祖誅項,四面楚歌。”
近義詞
① 腹背受敵
② 四面受敵
③ 孤立無援
故事
秦朝滅亡後,各路反秦將領中勢力最強的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時五年的內戰。楚、漢兩軍,彼此攻伐,相持不下,雙方都感到很疲勞,在第四年的秋天裏,協議停戰,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東歸楚,鴻溝以西歸漢,中分天下,各不侵犯。
約定後,項羽遵守協議,率領楚軍,向東撤走。劉邦卻采納了張良、陳平的計謀,會同韓信、彭越,乘機追擊項羽。起初,韓信、彭越等因為無利可圖,興趣不大。張良便又獻計,叫劉邦派人通知韓信、彭越:打敗楚軍以後,平分楚地,北部歸韓信,南部歸彭越。這樣壹來,兩人果然立刻進兵。漢軍勢眾,直逼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東南),把項羽團團圍住。
項羽的部隊在垓下修築營壘,但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已將他壹層又壹層團團圍住。深夜,從四面隱隱傳來楚地的歌聲,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項羽大為吃驚,說:“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麽漢營裏有這麽多楚人呢?”項羽壹陣愁緒上來,就在帳中飲酒。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壹直受寵的虞姬;有隨著項王沖鋒陷陣的駿馬--騅。項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麽辦,虞姬呀虞姬,怎麽安排妳呀才妥善?)項王吟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壹旁應和。項羽的眼淚壹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傷心落淚,沒有壹個人能擡起頭來看他。
唱罷,項羽騎上烏騅馬,部下八百多騎士緊跟其後,趁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壹百多人了。項羽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向壹個農夫問路,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羽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漢兵因此而追上了他們。
項羽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緊跟其左右的只有二十八人。而追趕上來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知難以逃脫,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裏,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他把騎兵分成四路,面朝四個方向。漢軍已把他們包圍了好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妳們拿下壹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羽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壹樣潰敗了,項羽殺掉了壹名漢將。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壹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麽樣?”騎兵們都敬服的說:“大王說的壹點都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往南跑去,到了烏江,項羽想要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裏,對項王說:“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各有壹千裏,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就沒法渡過去了。”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麽!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無壹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兄弟伶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何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麽,我項籍難道心中無愧嗎?”於是項羽將他心愛的烏騅馬送給了亭長。
項羽與漢軍繼續鏖戰,身上負傷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妳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照面,於是告訴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用千斤黃金,封邑萬戶懸賞征我的頭顱,我就把這份好處送給妳吧!”說完,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