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於唐武後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20歲前後,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在20歲以後,李白遊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由幹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向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後形成二者兼顧的願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裏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壹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壹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壹終南捷徑。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並寫了壹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此賦通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註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舍身的遊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遊吳越不到壹年的時間裏,就散金三十萬,周濟生活困難的人。李白壹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贊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舍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贊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贊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李白在遊歷中,很註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壹番吟詠,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幹行》第壹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遊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後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裏,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後又與道士元丹丘壹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他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表白自己此時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時機。文章說,“奮其智能,願為輔粥,使衰區大定,海縣清壹。”可見隱而不忘政事。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韓荊州即韓朝宗,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壹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壹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接著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氣節。文章表現了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自負,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寫得氣勢雄壯,廣為傳誦。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壹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又舉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長安,臨行時寫的《南陵別兒童人京》壹詩,表達了他躊躇滿誌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長安,李白結識了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贊賞,“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因而稱李白為“滴仙人”。《蜀道難》描繪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壹開頭就以“噫呈*,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種充滿磋嘆的情調很快抓住了讀者,中間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險峻,再襯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的淒厲氣氛,以及詩人的反復嗟嘆,把蜀道的高危艱險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蕩人心。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進壹步推薦,李白終於受到玄宗皇帝的親自接見,並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翰林供奉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浩詔令之類文件。同時也迎合皇帝的興趣,隨時寫些應景詩文。李白曾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向玄宗申述過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張。遺憾的是,這時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個勵精圖治,能夠任用賢才的開明君主,而是已經變成貪圖享樂,不問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請將”.深居官中,沈溺聲色。玄宗曾壹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寫詩作詞,供自己享樂。當玄宗覺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滿足於當馴服的禦用文人時,就疏遠了他。從李白方面來說,玄宗之所以疏遠他,與他那傲岸性格有關。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這種無視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顯然是統治者所不喜歡的。相傳,玄宗在便殿召見李自時,李白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最有權勢的壹個大宦官,為解“脫靴”之恨,他挑撥楊貴妃說,李白《清平調》詞中的“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二句,“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使楊貴妃由此深恨李自。他們都是玄宗最寵的人,在玄宗面前進讒言,自然會影響玄宗對李白的看法,何況對他進行中傷的,還有駙馬張*等人。權臣貴成的讒毀,玄宗的疏遠,使李白很苦悶,發出“行路難”的感嘆。
天寶三載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長安已不能再有所作為,於是上疏,“懇求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賜金放還”。李白在長安實際上只有壹年半時間。這期間,他親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敗,以滿腔憂憤寫下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古風》第十五首,譴責統治階級“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天寶三載,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詩人杜甫。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其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與李白意氣相投。他們情同手足,“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和杜甫分別後,李白又在漫遊中度過了10年。這時,他因夫人許氏早已去世,又在廣州梁國(在今河南開封)與相門之女宗氏結婚,並常住於此,所以他說:“壹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國”。以梁園為中心,李白往南到過越中,往北去過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則是舊地重遊。他的漫遊,壹是求仙訪道,壹是欣賞大自然的美。他說:“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人名山遊。”此外也是尋求為國效力的機會。他在《梁園吟》中說:“東山高臥時走來,欲濟蒼生應未晚。”這個時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權的宰相李林甫,大興冤獄,打擊迫害正直賢能的官員。目睹國是日非,李白內心的痛苦也與日俱增。但他決不向權貴屈膝,在著名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壹詩中,他寫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的高尚人格。他還寫了許多揭露和鞭撻黑暗現實的詩篇。《遠離別》對玄宗寵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權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北風行》批判了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而挑起的對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戰爭。
在長期的漫遊中,李白和勞動人民有較多接觸,寫了壹些反映他們的詩篇。《宿五松山下茍媼家》對“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深表同情。《秋浦歌》第14首歌頌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對釀酒老頭也充滿感情,{哭宣城善釀紀叟》寫道:“紀英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個時期詩歌創作的壹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例如對黃河的描寫,就有不少名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出龍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獨坐敬亭山》壹首;“眾鳥高飛盡,孤雲獨會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率所部兵15萬,認範陽(今北京大興)出發.進攻中原。僅30多天,洛陽就陷於亂軍之手。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自號大燕皇帝。六月,京都屏障憧關失守。玄宗倉皇西選,於是京都長安也為亂軍所據。安史之亂初,梁園淪陷,李白帶著夫人到江南避難。他寫了許多詩篇,表達他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中寫道:“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詩人這時渴望報國殺敵,《贈張相鎬》詩雲:“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裏。誓欲斬鯨,澄清洛陽水。”
天寶十五載,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於七月在靈武即帝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敵為號召,在江陵起兵。次年正月,永王經過尋陽,知道李白在廬山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的《永王東巡歌》第二首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他以東晉名臣謝安自比,表示要輔佐永王,平定叛亂。但沒想到,永王與肅宗發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肅宗的軍隊所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壹帶)。他這時的心情是很沈重的,“夜郎萬裏道,西上令人老。”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在經歷15個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時,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獲得自由。他隨即雇船東歸,名作《早發白帝城》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筆調明朗輕快,反映了李白遇赦獲釋的歡快情緒。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與夫人重聚。李白在壹生的最後幾年中,窮愁潦倒,生活十分淒涼。但他對時局的變化還是始終關心的。上元二年,當東南地區又告吃緊,朝廷派李光弼出鎮臨淮(今安徽泅縣)時,61歲高齡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的報國機會,打算趕往臨淮,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願。第二年,李白在安徽當塗與世長辭。
李白壹生政治上不得誌,在貧病中死去,但他以傑出的詩歌創作,為自己樹起了壹座豐碑。他繼承了屈原和莊子開拓的浪漫主義傳統,反對齊梁柔靡詩風,在詩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詩留傳下來的近千首,各體皆備,都有膾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成就最大。其詩氣象宏大,格調雄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余味無窮。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把中國詩歌藝術推向頂峰,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壹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壹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壹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幹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誌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壹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壹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幹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壹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值壹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借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註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壹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李白還有若幹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但這兩首詞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壹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註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註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註》是迄今為止李白集註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有詹著《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壹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20世紀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李白在詩中常用酒、劍、馬、月、琴、花等意象,構成了五光十色、絢爛繽紛、體現盛唐煌煌氣象的詩境,也構成了他逍遙的詩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發他生命之情的是酒與劍。飲酒是內裏的滌蕩,揮劍是外部的催發,寫詩便成為個性自由的追求與生命力的張揚。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壹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幾乎不能沒有酒。它可以遣愁:“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它可以暢情:“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它可以追求自由:“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詩因鼓吹發,酒為劍歌雄”。李白是位俠客。強烈的任俠精神使得李白的許多詩篇激昂慷慨,恢宏豪邁,這自然離不開他所鐘愛的劍。在李白的筆下,劍象征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意識,又代表著濟蒼生、安黎元的犧牲精神。昌齡詩雲:“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則高呼:“願解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竟西來”,“浮雲在壹決,誌欲清幽燕”,他用劍來抒發他的壯誌豪情,濟世情懷,來表達他對歷來傑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俠客的傾慕之情。然當他誌不能遂,才被見棄之時,他也會以拔劍擊柱之勢,抒發心中憤懣不平之情。盡管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的際遇中,他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情態,但他對未來總懷有良好的願望和信心,自比於姜太公,“大人”身處坎坷,而心懷坦蕩。
如果說酒和劍的意象主要表現詩人桀驁不馴、豪邁不拘的英雄氣概,那麽詩中的月、花等意象則表現他真純親切的世俗情懷。無虛偽做作,無世故城府。月光的清輝籠罩著大地,使人們白日那喧囂而浮燥的心靈回歸安寧與靜穆。月光下的李白,詩意人生表現得最為突出。“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這裏,“月”是壹種超越,壹種人格上的超越,壹種擺脫俗世利益紛爭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這也正是壹種唯美主義的詩意境界。“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我”與月與影三者締結忘情世事之交,相期作雲漢之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超脫骯臟醜陋的塵世,返歸人天和諧、心靈自由之真美境界。這種月文化正是東方文化的壹種極高境界,也正是人類尋找精神家園,探究終極關懷的至高境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把酒問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覺和理性思索用質疑的方式提了出來,詩也象月壹樣縈回在萬千讀者的心裏,千回百轉,百轉千回。由於李白是典型的主觀浪漫主義詩人,所以他的詩經常將感情移於外物。在李白的月光裏,還另有壹種詩意境界、壹種文化關懷,這都是移情作用呈現在月象中,使原本無情之月色有了天真、純潔、高尚之品質,全面構成了李白所特有的詩化人生和人格魅力。“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上青雲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憶起童年美好的歲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裏的“月”帶著“月出峨嵋照滄海,與人萬裏常相隨”的“峨嵋月”的印記使人思念家園、思念故土、思念親人。“壹醉累月輕王候”,“欲上青天覽明月”,遺世獨立,傲岸不屈,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但對朋友卻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何等至情至性。壹面是蔑視王公:“天子呼來不上船”;壹面是親近平民:“長安市上酒家眠”,對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勞動者表現出脈脈溫情。看來是何等相悖,何等矛盾,讀他的詩卻又是何等的統壹。他嘲堯舜、笑孔丘、卑禮法。他既是詩人,又是俠士。是真名士自風流,是真英雄自灑脫。任俠的精神與魏晉名士的風度在他身上自然地合而為壹。他傳奇般的經歷、狂飆般的激情、叛逆反抗的個性、狂放浪漫的氣質,似讓我看到了那手持利劍、頭裹希臘花巾的西方詩魔——拜倫。東方詩仙李白、西方詩魔拜倫,這兩位詩心俠膽的曠世奇才,為中外的浪漫主義文學增添了多少絢麗多姿的色彩。如果將他們二人抽去,世界文學史將會黯然失色。
山水靈氛陶冶了詩人的性靈,莊騷詩魄啟迪了詩人的哲悟。他“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長江、黃河、五嶽山川、五湖四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通過自己詩中的酒、劍、馬、月、琴、花等意象,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的人天渾融之境,呈現出絢爛瑰麗、目不暇接的詩化境界。
對李白來說,詩就是他的事業,詩就是他的珍愛,詩就是他的生命。數十年來,詩與他榮辱與***,生死相依。他以詩進,以詩退;以詩入仕,以詩出世;以詩獲寵,因詩獲罪;以詩暢情,用詩吶喊。他樂也寫詩,悲也寫詩,愁也寫詩,憤也寫詩,醒也寫詩,醉也寫詩,詩歌早已幻化成他生命的壹部分,血脈相連,不可分割,完成了他身在濁世而神遊八極的詩化人生。
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永遠是人類的壹種生活方式。對李白來說,他的心靈早已詩意地棲居於神州大地、華夏故園;他的生命完全逍遙在了詩化人生中。他用自己的詩化人生昭示著人類昂揚的生命力,追尋著人類向往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