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含“塗”字的成語

含“塗”字的成語

含“塗”字的成語較多,常見的舉例如下:

大事不糊塗

拼音:dà shì bù hú tú

解釋: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出處:《宋史·呂端傳》:“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示例:他壹向都是~的。

近義詞:難得糊塗

反義詞:糊裏糊塗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頭腦清醒

肝腦塗地

拼音:gān nǎo tú dì

解釋:塗地:塗抹在地上。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出處:《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

示例: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無恨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

近義詞:馬革裹屍、粉身碎骨、肝心塗地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很忠心

呂端大事不糊塗

拼音:lǚ duān dà shì bù hú tú

解釋:喻指辦事堅持原則。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出處:《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示例:諸葛壹生唯謹慎,~。

★南懷瑾《論語別裁》

生靈塗炭

拼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解釋:生靈:百姓;塗: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裏。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

示例:譚都督允士民之情,不忍輕動幹戈,以致~。

★郭孝成《湖南光復紀事》

近義詞: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民生塗炭

反義詞:國泰民安、安居樂業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社會時局

塗脂抹粉

拼音:tú zhī mǒ fěn

解釋: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婦女打扮。也比喻為遮掩醜惡的本質而粉飾打扮。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趙縣君喬送黃柑》:“其塗脂抹粉,慣賣風情,挑逗那富家郎君。”

示例: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這些不肯~的青年們的魂靈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 ★魯迅《野草·壹覺》

近義詞:喬裝打扮、文過飾非、塗脂傅粉

反義詞:本來面目、真相大白

歇後語:登臺前的演員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打扮

信筆塗鴉

拼音:xìn bǐ tú yā

解釋:信:聽憑,隨意;信筆:隨意書寫;塗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塗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出處:唐·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示例:僻處蠻鄉,無師講究,不過~。

★清·李漁《意中緣·先訂》

反義詞:工工整整

語法:作謂語、定語;常用作自謙之

壹敗塗地

拼音:yī bài tú dì

解釋:壹旦失敗就肝腦塗地。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

示例:不料我們~如此。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五回

近義詞:壹蹶不振、望風披靡、落花流水

反義詞:旗開得勝、不敗之地、東山再起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徹底失敗

壹塌糊塗

拼音:yī tā hú tú

解釋:糊塗:混亂。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回:“與其顧惜場面,硬充好漢,到臨了弄的壹塌糊塗,還不如壹老壹實,揭破真情,自尋生路。”

示例:新開設的中學,更是~,笑話百出。 ★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

近義詞:亂七八糟、壹團漆黑

反義詞:條理井然、井然有序

歇後語:西瓜皮揩屁股;西瓜地裏放野豬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狀語;指混亂局面

糊裏糊塗

拼音:hú lǐ hú tú

解釋: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壹回:“至於那以後的批評,糊裏糊塗預寫下的,靈不靈那個去管他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五回:“吃了這魚,成了神仙,雖是快活,就只當中死的二百年,糊裏糊塗,令人難熬。”

示例:難道龔定庵就這麽~的給他們藥死了嗎?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回

近義詞:渾渾噩噩、稀裏糊塗

反義詞:清清楚楚

歇後語:七斤面粉調三斤漿糊

語法:作定語、狀語;指對事物認識不清

難得糊塗

拼音:nán dé hú tú

解釋: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

示例: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近義詞:糊塗難得

反義詞:糊塗壹世

歇後語:鄭板橋的橫批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