怫然作色忿怒而改變臉色。
擴展資料:
怫然作色,漢語成語,拼音是fú rán zuò sè,意思是臉上現出憤怒之色。出自《莊子·天地》。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壹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字,大多都是寓言。
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壹。《莊子》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在哲學方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道”是莊子哲學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範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壹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他所關註的“道”是以人為核心。
從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間、人的心靈氛圍的角度去投視“道”。他在老子的“道”亦氣和有與無的關系上,有了更進壹步的認識。他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
“道”的特點,具有絕對性、創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