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後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半斤八兩 八兩:即半斤。壹個半斤,壹個八兩。比喻彼此壹樣,不相上下。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壹:“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元來是半斤。”
彼此彼此 常用做客套話,表示大家壹樣。亦指兩者比較差不多。
出處: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壹二二回:“正說著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聖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伯仲之間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間:中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
出處:三國·魏·曹丕《曲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壹般是鮮花嫩柳,與眾姊妹不差上下。”
不分伯仲 分不出第壹第二。
不分勝負 分不出誰勝誰負。形容競賽雙方水平、技術相當。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
不分軒輊 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不求甚解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鼓旗相當 兩軍對敵;對抗。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當”。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囫圇半片 囫圇:完整的,整個兒的。壹個整體中的壹部分。指只聽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七七八八 ①猶言差不多。②猶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樣。
棋逢敵手 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出處:唐·尚顏《懷陸龜蒙處士》詩:“事免傷心否,棋逢敵手無。”
棋逢對手 逢:相遇。下棋遇到對手。比喻爭鬥的雙方本領不相上下。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唐·杜荀鶴《觀棋》詩:“有時逢敵手,對局到深更。”
旗鼓相當 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權均力敵 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同“權均力齊”。
權均力齊 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三年五載 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出處: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也須知俺這三年五載,看看衰邁,還有甚精金響鈔,暗暗藏埋。”
五雀六燕 比喻雙方輕重相差不多。
出處:《九章算術·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壹雀壹燕交而處,衡適平。”
軒輊不分 軒輊:古代車子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壹班壹輩 指同等,不相上下。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壹回:“當日妳這廝誹謗朝廷,潛地奔逃,我這壹班壹輩的人,為妳不知受過多少限責,妳卻躲在賣酒的李秀家裏快活。”
八九不離十 指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出處: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較的,我還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兒的同學。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