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案:囫圇吞棗(成語故事)
囫圇吞棗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釋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把棗整個咽下去。比喻在學習上不加分析、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 出 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壹似渾圇吞個棗。"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示 例 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壹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比喻學習上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典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壹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壹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壹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壹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同學們,如果讀書也像這樣囫圇吞棗下去,不用頭腦,肯定學不到東西。 於是,人們就以“囫圇吞棗”來比喻學習的時候,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接受.
大班成語故事教案:《三顧茅廬》
寫教案的具體內復容包括以下十項制:壹.課題(說明本課名稱)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十.教具(或稱教具準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壹)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四)歸納小結(五)作業安排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大班成語故事狐假虎威教案
狐假虎威
[讀音][hú jiǎ hǔ wēi]
[解釋]假: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近義]諂上驕下恃勢淩人仗勢欺人驥尾之蠅狗仗人勢攀龍附鳳狐虎之威城狐社鼠驢蒙虎皮
[反義]獨擅勝場獨步天下
大班成語故事教案 守株待兔
詞目 守株待兔
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釋義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回幸心答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大班成語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出處]清·內黃宗羲《張蒼水墓誌銘》:“愚公容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近義]持之以恒鐵杵磨針精衛填海鐵杵成針鍥而不舍
[反義]虎頭蛇尾有頭無尾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列子·湯問》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者:列禦寇
類別:古文 寓言故事
發生地點:河南濟源
作者:列禦寇
大班語言:《成語故事》教案
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是壹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壹般說來,壹節課中學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識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難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大班成語故事教學活動: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壹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壹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壹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壹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壹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地拔,從早上壹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裏,十分疲勞,氣喘籲籲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壹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大班語言教案:成語故事《曹沖稱象》
成語故事《曹沖稱象》內容:
有壹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壹只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壹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麽粗,人走近去比壹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妳們哪個有辦法稱它壹稱?” 嘿!這麽大個家夥,可怎麽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壹個說:“只有造壹桿頂大的秤來稱。”而另壹個說:“這可要造多大壹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妳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壹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裏走出壹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曹操壹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妳小小年紀,有什麽法子?妳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壹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裏停著壹只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壹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壹塊壹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壹點兒壹點兒往下沈。等船身沈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壹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麽回事,看到這裏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裏的石頭都稱壹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瞇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裏在說:“妳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舉壹反三教案
思前想後sīqiánxiǎnghòu
[釋義] 前:原因。思思前頭;想想後頭。反復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內。
[語出] 明·許仲琳容《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余見;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壹路上思前想後。”
[正音] 思;不能讀作“shī”。
[辨形] 後;不能寫作“候”。
[近義] 左思右想
[反義] 壹往直前
[用法] 用於形容反復考慮壹件事。壹般作謂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左思右想”;都有“反復考慮”的意思。但~偏重指反復考慮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左思右想”反復考慮某壹事情;範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