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蹶不振 、壹敗塗地、壹敗如水、萎靡不振、狼狽不堪
"壹蹶不振"
(讀音):[yī jué bù zhèn]
(釋義):蹶:栽跟頭;振:振作。壹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壹次挫折以後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出處):漢·劉向《說苑·說叢》:“壹噎之故;絕谷不食;壹蹶之故;卻足不行。”
(造句):
壹次考試失敗就使小明壹蹶不振了。
他不堪失敗的打擊,從此壹蹶不振。
突如其來的厄運使他變得壹蹶不振。
犯錯誤不要緊,怕的是犯錯誤後顧慮太多,壹蹶不振就難辦了。
"壹敗塗地"
(讀音):[yī bài tú dì]
(釋義):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造句):
由於狀態不佳,他在比賽中輸得壹敗塗地。
這件事我們沒做過卻誇誇其談,結實際去做了卻壹敗塗地,我明白了壹個道理:紙上談兵是不行的。
壹支思想渙散、紀律松弛的隊伍參加比賽能不壹敗塗地嗎?
"壹敗如水"
(讀音):[yī bài rú shuǐ]
(釋義):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出處):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壹時期,富農耳裏聽得的是所謂江西壹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造句):
敵人被我們打得壹敗如水,戰士們高興地歡歌笑語。
敵人被我們打得壹敗如水。
忘自尊大且欲忘其所以的人,總有時候他會壹敗如水。
"萎靡不振"
(讀音):[wěi mǐ bù zhèn]
(釋義):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誌消沈。
(出處):宋·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至嘉祐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
(造句):
我發現她近來精神有點兒萎靡不振。
痛苦與哀愁已經使她的精神萎靡不振。
這幾天他萎靡不振,像個病人似的,不知道有啥心事。
"狼狽不堪"
(讀音):[láng bèi bù kān]
(釋義):狼狽:窘迫的樣子。 困頓、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樣子。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這韓願情急;追趕攔截;又被他打得~。”
(造句):
遭到眾人起哄,他狼狽不堪地逃走了。
沒想到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洋相,使他感到狼狽不堪。
壹場扼雨淋得他渾身濕透,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