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禪心
避囂習靜
壺中天地
恬淡無為
萬籟俱寂
夜深人靜
清閑自在
六根清凈
佛性禪心(fó xìng chán xīn?):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壹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避囂習靜(bì xiāo xí jìng):囂:喧嘩。躲開喧鬧,安於清靜。
出處:茅盾《追求·八》:"現在她已經住在醫院裏,既然不是有病,那就是有點避囂習靜的意味了。"
壺中天地(hú zhōng tiān dì):舊指道家悠閑清靜的無為生活。引申為休閑清凈的生活。
出處:元·劉秉忠《永遇樂》詞:“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
近義詞:壺中日月liju :
恬淡無為(tián dàn wú wéi):境清靜自適而無所營求。
出處:《莊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例句:唐·王邕《修養雜訣氣銘》:“~,以道自怡,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萬籟俱寂(wàn lài jù jì?):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萬籟:自然界中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寂:靜。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壹點兒聲響都沒有。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例句:這時~,只聽到滴搭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 ◎鄒韜奮《我的母親》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安靜
夜深人靜(yè shēn rén jìng):夜深人靜,形容深夜沒有人的聲響,非常寂靜。
出處:宋·蔡絳(tāo)《西清詩話》引楊鸞詩:“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後,定來頭上咬楊鸞。”也作“更深夜靜”。
清閑自在(qīng xián zì zài):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出處:元·王實甫《麗堂春》第四折:"老夫自謫濟南歇馬,倒也清閑自在。"
例句: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晝之所思,夜之所夢,連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閑自在。"
六根清凈(liù gēn qīng jìng):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出處:隋·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凈。”
例句:寸草不留,~,與汝剃除,免得爭競。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