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怨天尤人的出處是:《論語·憲問》:“不怨天;不憂人。”
1、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憲問》。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壹味抱怨天,責怪別人。含貶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憲問》:“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怨天尤人。
2、成語故事
壹天,年邁的孔子拄著拐杖在院中嘆息道:“人世間沒有真正懂得我的人啊!”壹旁的子貢聽了之後不解地問道:“先生,怎麽能說沒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因為命運的不公而抱怨上天,不把自己現狀的不滿歸咎於他人。
我通過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樹立了遠大的誌向。並且每天都為了實現王道正義而不懈地努力,不管別人怎麽看我,我始終無怨無悔。能夠真正了解我苦衷的,大概也只有悠悠蒼天了吧!”
3、成語寓意
每個人都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總不可能壹馬平川、壹帆風順,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困難。所謂存在即合理,是積極樂觀,主動尋求對應之策,還是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關乎壹個人的為人藝術、處世哲學和思想境界,影響的是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生活態度和工作效率以至人生結局。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抱怨上天。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不怨天尤人不僅是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君子的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