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輝結尾的成語有哪些
星月交輝、
蓬蓽生輝、
流景揚輝、
珠璧聯輝、
花萼相輝、
蓬蓽有輝、
被褐藏輝、
蓬蓽增輝、
蓬屋生輝、
頑鐵生輝、
熠熠生輝、
顧盼生輝
三字結尾的成語
不壹而三
成語 不壹而三
發音 bù yī ér sān
解釋 指再三;多次。
出處 《孔子家語·弟子行》:“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孔子家語·弟子行》:“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示例 《孔子家語·弟子行》:“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於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以大結尾成語有哪些
闡揚光大 發揚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擴大和提高
才疏誌大 才幹有限而抱負很大。
褚小杯大 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失節: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後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發揚光大 發揚:發展,提倡;光大:輝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風、傳統等得到發展和提高。
豐亨豫大 形容富足興盛的太平安樂景象。
高傲自大 自以為了不起,極其驕傲,看不起別人。
光明正大 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狂妄自大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指極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無人。
泥多佛大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進來的多成就就大。
貌似強大 表面好象強大,實際卻很虛弱。
聲勢浩大 聲勢:聲威和氣勢;浩:廣大。聲威和氣勢非常壯大。
神通廣大 神通:原是佛家語,指神奇的法術。法術廣大無邊。形容本領高超,無所不能。
貪小失大 因為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妄自尊大 過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別人放眼裏。
心小誌大 辦事小心,抱負遠大。
夜郎自大 夜郎:漢代西南地區的壹個小國。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
自高自大 自以為了不起。
知小謀大 指能力太差,不能勝任重大的任務。
茲事體大 這件事性質重要,關系重大。
材劇誌大 指才智多,誌向大。
材疏誌大 謂誌向雖大而才能不足。有時用為謙詞。
此事體大 事體:事情。這事關系重大,牽涉面廣。亦作“茲事體大”。
度長絜大 謂比量長短大小。
公明正大 公正無私,光明磊落。
顧小失大 因貪圖小利而損失大利。
積小成大 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即小見大 從小處或小事見到大道理。
見小闇大 謂小事清楚,大事糊塗。
牛高馬大 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天大地大 形容極大。
為小失大 為了小利,造成巨大損失。
無大不大 謂極大。
無動為大 以不變動為至善。“無為而治”的壹種政治主張。
心粗膽大 心地粗疏,膽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無忌憚。亦作“心粗膽壯”。
藝高膽大 形容大膽的手法來自高超的技藝
遺艱投大 見“遺大投艱”。
以小見大 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壹小部分看出整體。
宅中圖大 居於中心,謀劃四方。指得地勢之利。
智小謀大 謂能力低下而謀劃很大。
智小言大 謂才智低下,說話口氣卻很大。
柱小傾大 喻指能力小者承擔重任必出危險。
褚小懷大 褚:口袋。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餓死事大 餓死人是件大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無子嗣最重大。常用來勸告已過適婚年齡而還未結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斷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長結尾的成語大全
壹無所長、
潛滋暗長、
日久歲長、
棄短就長、
用其所長、
引短推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發短心長、
茁壯成長、
棄短用長、
語摯情長、
較短量長、
教學相長、
揠苗助長、
根生土長、
看生見長、
鶴短鳧長、
來日方長、
村生泊長、
來日正長、
舍短錄長、
說來話長、
善善從長、
嘴多舌長、
盡其所長、
土生土長、
馬齒徒長、
競短爭長、
此風不可長
發榮滋長、
數短論長、
用違其長、
斆學相長、
目無尊長、
各有所長、
滕薛爭長、
日短心長、
敖不可長、
愁多夜長、
傲不可長、
短中取長、
蜚短流長、
壹日之長、
福壽綿長、
飛流短長、
校短推長、
說短道長、
寸有所長、
鶯飛草長、
紙短情長、
日引月長、
日久天長、
舍短録長、
觸類而長、
拔苗助長、
山高水長、
尺短寸長、
壹技之長
以祖字結尾的成語
不挑之祖 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
成佛作祖 佛教語。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比喻獲得傑出成就。
訶佛罵祖 佛教語,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九宗七祖 泛指祖宗。
開山鼻祖 比喻壹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
結尾是後成語
鞍前馬後 馬前馬後。指追隨左右。
巴前算後 思前想後,反復考慮。
跋前躓後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百年之後 死的諱稱。
背前面後 指或當面或背後。
不恥最後 因為跑到最後而感到可恥。比喻凡是只要堅持到底,就能達到目的。
不顧前後 比喻毫無顧忌。
茶余飯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茶余酒後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攙前落後 搶前落後,不整肅。
長慮顧後 慮:思考;顧:回頭看。從長遠考慮問題。
超前絕後 指超越前人,以後也無壹可相比。
瞠乎其後 瞠:瞪著眼看;其:代詞,他。在別人後面幹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後面。
瞠呼其後 在別人後面幹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後面。
承前啟後 承:承接;啟: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後人開辟道路。
承先啟後 繼承前代的,啟發後代的。
懲前毖後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恥居王後 指在文名上恥於處在不及己者之後。
而今而後 而:語助詞。從今以後。
甘居人後 甘:自願;居:在(某種位置)。指甘心落在他人之後。
光前絕後 光:光大,擴充;絕:斷絕。擴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後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偉大或成就卓著。
光前啟後 猶光前裕後。形容人功業偉大。
光前裕後 光前:光大前業;裕後:遺惠後代。為祖先增光,為後代造福。形容人功業偉大。
黃雀在後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雞口牛後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 ***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積德裕後 指積累德行,則後世昌盛。
鑒前毖後 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酒余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空前絕後 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壹無二。
狼前虎後 前門趕走狼,後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驢前馬後 比喻壹切受人支配。
守先待後 猶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思前想後 思:考慮;前:前因;後:後果。對事情發生的緣由,發展後果,作再三考慮。
通前徹後 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
通前澈後 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同“通前徹後”。
通前至後 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同“通前徹後”。
羞以牛後 牛後:牛的 *** ,比喻從屬的地位。指不願處在從屬地位,為人牽制。
意前筆後 指先構思成熟,然後下筆,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現。
陰山背後 ①迷信者稱陰間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瞻前顧後 瞻:向前看;顧:回頭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後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遮前掩後 指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
爭前恐後 爭著向前,唯恐落後。同“爭先恐後”。
爭先恐後 搶著向前,唯恐落後。
置之腦後 放在壹邊不再想起。
四字成語結尾帶口
口結尾的成語:
瞪目哆口、瑯瑯上口、嘵音瘏口、食不餬口、養家糊口、贊不絕口、談不容口、養家活口、獅子大開口、流膾人口、水來伸手,飯來張口、良藥苦口、心不應口、甘冒虎口、
血盆大口、河門海口、闔門百口、結舌鉗口、食不充口、金舌蔽口、輕言肆口、垂餌虎口、兩肩荷口、飯來張口、結舌杜口、錦胸繡口、河目海口、熱心苦口、瞪目哆口、贊不絕口、養家糊口、提心在口、金舌弊口、養家活口、聱牙戟口、獅子大開口、錦心繡口、
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分身減口、河門海口、守瓶緘口、羊落虎口、金舌蔽口、高下在口、飯來張口、結舌杜口、風門水口、膾炙人口、三緘其口、分房減口、殺人滅口、朗朗上口、糖舌蜜口、曲不離口、衣來伸手,如出壹口、十字街口、佛心蛇口、十字路口、譽不絕口、是非只為多開口、縮衣節口、蛇心佛口、高下在口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壹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壹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壹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至字結尾的成語
好高騖遠、為期不遠、任重道遠、舍近求遠、慎終追遠、殷鑒不遠、登高眺遠、登高望遠、防微慮遠、山長水遠、言近旨遠、負重致遠、鉤深致遠、識微見遠、清微淡遠、格高意遠、日暮途遠、任重致遠、辭微旨遠、寓意深遠、悅近來遠、天差地遠、思深憂遠、由近及遠、懷敵附遠、言近指遠、言文行遠、勞師襲遠、馳高鶩遠、語近指遠
1、好高騖遠
解釋: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出自:秦牧《畫蛋·練功》:“但是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2、為期不遠
解釋:為:作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規定或算定的日子。
出自: *** 《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肅清這壹部分殘余敵軍,還需要壹些時間,但已為期不遠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形容時間很快到來
3、任重道遠
解釋: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出自:戰國·孔子《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4、舍近求遠
解釋:舍去近處的,追求遠處的。形容做事走彎路。
出自:南朝·範曄《後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舍近求遠的人,付出卻沒有收獲;舍遠求近的人,安逸而有結果。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5、慎終追遠
解釋: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出自:戰國·孔子《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
顧字結尾的成語
不屑壹顧: 不屑:不值得,不願意;顧:看。認為不值得壹看。形容極端輕視。
悍然不顧: 捍然:兇殘蠻橫的樣子。兇暴蠻橫,不顧壹切。
義無反顧: 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置之不顧: 置:放著;之:代詞;顧:照管。放在那兒不管。
不管不顧: 指對人不照料。也指舉動莽撞,不顧別人。
伯樂壹顧: 比喻受人知遇賞識。
不值壹顧: 顧:看。不值得壹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鴟視狼顧: 如鴟鳥舉首而視,如狼反顧。形容人的兇狠貪戾。
鴟視虎顧: 如鴟鳥舉首而視,如虎反顧。
長慮卻顧: 顧及未來而作長遠打算。
長慮後顧: 顧及未來而作長遠打算。
草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墮甑不顧: 甑:古代壹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東走西顧: 比喻顧慮多。
掉臂不顧: 掉:擺動。擺動著手臂,頭也不回。形容毫無眷顧。
奮身不顧: 猶奮不顧身。
顧頭不顧腳: 比喻只顧眼前,不顧今後,缺乏通盤打算。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顧前不顧後: 只顧及前面而忘了後面。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顧頭不顧尾: 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公私兼顧: 公家和個人雙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顧。
惠然之顧: 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同“惠然肯來”。
計無返顧: 指不作回頭、後退的打算。
計不返顧: 指不作回頭、後退的打算。同“計無返顧”。
計不反顧: 指不作回頭、後退的打算。同“計無返顧”。
價增壹顧: 原意是賣不出去的好馬,被伯樂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價錢。比喻本來默默無聞,遇到賞識的人而擡高了身價。
臨危不顧: 臨:遇到;危:危險。遇到危難的時候,壹點也不怕。
茅廬三顧: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破甑不顧: 甑:古代壹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前瞻後顧: 看看前再看看後。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同“瞻前顧後”。
統籌兼顧: 統籌:通盤籌劃;兼:本義為壹手執兩禾,引伸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顧:照顧。統壹籌劃,全面照顧。
結尾是an的歷史故事成語
1、盤古開天
成語典故:“盤古開天”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歷紀》。據民間神話傳說古時盤古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他為不使天地會重新合並,繼續施展法術。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壹尺,天空就隨之增高壹尺,經過1.8萬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壹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盤古生前完成開天辟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2、臥薪嘗膽
成語典故: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誌雪恥圖強。春秋 時, 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3、毛遂自薦
成語典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攻趙,趙使平原君趙勝求救於楚。得十九人偕從,無以滿二十。"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縱)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既至楚,平原君與楚王言合從。日中不決。毛遂入,按劍迫楚王,說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從之約。毛遂謂十九人曰:"公等錄錄(同"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為不善相士,謂:"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毛遂為上客。
4、手不釋卷
成語典故: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著壹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麽妳就沒有時間呢?"停了停, 孫權又說:"妳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妳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妳翻閱壹些古書,從中得到壹些啟發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孫權聽了,微笑著說:"妳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壹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