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韓信的成語典故

關於韓信的成語典故

身為漢初名將,韓信為西漢的開國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出身低微,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將王、侯、將、相全部擔任了壹遍。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壹敗績。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正因為韓信如此豐富精彩的人生,才使他成為了最有故事的歷史人物,僅與他相關的成語就有30余個。

1.胯下之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壹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釋義: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2.壹飯千金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壹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釋義: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4.戰無不勝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釋義: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壹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國士無雙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釋義:指壹國獨壹無二的人才。

成語典故: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薦給蕭何,蕭何認為他是壹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6.十面埋伏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釋義: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成語典故: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7.背水壹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壹死戰。

成語典故:背水壹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余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壹哄而散。

8.拔旗易幟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釋義: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語典故: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壹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9.置之死地而後生

出處:《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釋義: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成語典故: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壹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趙王歇。

10.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成語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鹹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裏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11.兵仙神帥

出處:明·茅坤《史記鈔》:“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釋義: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12.居常鞅鞅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釋義: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郁郁不樂。

13.功高震主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釋義: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14.金石之交

出處:《漢書·淮陰侯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

釋義:比喻像金石壹樣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獨當壹面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壹面。”

釋義:單獨負責壹個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釋義: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17.不賞之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釋義:形容功勞極大。

18.匹夫之勇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壹人者也。”

釋義: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19.婦人之仁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釋義: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20.推陳出新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釋義: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成語典故: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21.勛冠三傑

出處:《漢書·高帝紀》:“公知其壹,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釋義:功勛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22.伐功矜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釋義: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3.偽遊雲夢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釋義:指劉邦偽遊雲夢,詐捕韓信事。後以“雲夢遊”代指陰謀詭計。

成語典故:楚漢戰爭勝利後,劉邦襲奪韓信兵權,將其徙封為楚王。當劉邦聽說韓信在楚陳兵出入,又采取陳平偽遊雲夢之計,逮捕韓信,貶為淮陰侯。

24.愚者千慮,必有壹得;智者千慮,必有壹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壹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壹次收獲。

25.肝膽照人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釋義:比喻以真心相見。

26.鐘室之禍

出處:《漢書·韓信傳》

釋義:比喻功臣遭忌被殺。

成語典故:楚漢相爭,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後,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後忌,被斬於長樂宮懸鐘之室。

27.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釋義: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壹個人造成的。

28.問路斬樵

出處:《西漢演義》三十四回問路斬樵夫

成語典故:楚漢相爭之際,韓信協助漢王劉邦與楚兵相戰。韓信為出奇謀襲楚,繞道而行。惜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馬問樵夫路向,韓信聽後,把樵夫斬殺,部將問何故?韓信稱恐樵夫泄露他們的行蹤。

29.傳檄而定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釋義: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壹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30.多多益善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釋義:比喻越多越好。

31.鳥盡弓藏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釋義: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壹腳踢開。

成語典故:劉邦當皇帝後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然後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皇後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殺死。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身首異處,這對***過患難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後只相處了壹年多壹點的時間,韓信在臨刑之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32.氣吞山河

出處: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漢,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釋義: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

33.鄉利倍義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釋義:趨向勢力,違背正義。

34.壹竿之微

出處:清·沈菊莊《韓淮陰釣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壹竿之微還憶否?”又雲:“漢王嗜殺功高臣,不聞嗜殺釣魚人。”

釋義:指韓信微時垂釣淮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