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奴入主 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後以“出奴入主”謂挾門戶成見 槌仁提義 拋棄仁義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東征西怨 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壹方征伐,則另壹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
後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膏粱文繡 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
語本《孟子·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
趙岐註:“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含仁懷義 謂有仁義之德 積德累仁 積累德行與仁義 假仁假義 ①虛假的仁義道德。
②偽裝仁慈善良 絕仁棄義 謂拋棄世俗的仁義,回復到純樸的本性 沐仁浴義 謂受仁義的熏陶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
亦省作“竊鉤盜國” 仁義道德 ①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正義等行為標準。②泛指舊時提倡的道德規範 仁至義盡 語出《禮記·郊特性》:“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孔穎達疏:“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原指古時年終極其虔誠地祭享對農事有功的諸神、萬物,以為報答,謂蠟祭極盡了仁義之道。
後用以形容對人的愛護、關心、幫助盡了最大努力 入主出奴 語出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謂崇信壹種說法,必然排斥另壹種說法,以己所崇信者為主,以所排斥者為奴。
後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門戶成見 詩書發冢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壹的偽君子作風。語本《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郭象註:“詩禮者,先王之陳跡也,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奸,則跡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資仁義以竊齊,儒生誦詩禮以發冢,由是觀之,聖跡不足賴。”
睟面盎背 《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謂仁義禮智植根於心,它生發出來的神色,清和潤澤地表現在顏面,顯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
後以“睟面盎背”為仁德者修養到家的表現 息黥補劓 謂修整面容殘缺,恢復本來面目。後用以喻改過自新。
語本《莊子·大宗師》:“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意而子曰:‘……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成玄英疏:“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性情,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郭慶籓集釋:“黥劓則形體不備,息之補之,復完成矣。” 重義輕財 謂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晬面盎背 謂德性表現於外,而有溫潤之貌,敦厚之態。
指有德者的儀態。語本《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2. 仁有什麽四字成語仁的四字成語:壹視同仁、當仁不讓
1、壹視同仁
意思:原指聖人對百姓壹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唐·韓愈《原人》:“是故聖人壹視同仁,篤近而舉遠。”
釋義:所以聖人對百姓壹樣看待,同施仁愛,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
2、當仁不讓
意思是: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釋義:擔當實現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師相比,也不遜色。
擴展資料
壹視同仁的近義詞:不偏不倚
意思是:倚:偏。不偏向任何壹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表示公正、中立
引證解釋:
不偏向任何壹方
只要辦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壹以國粹為歸宿,那是決無流弊的。 ---魯迅《仿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說句公平話,她固然有過錯,但是妳有錯在先。
3. 有仁字的四字成語有仁字的四字成語 :
壹視同仁、
當仁不讓、
仁人誌士、
麻木不仁、
仁至義盡、
為富不仁、
殺身成仁、
仁心仁術、
大仁大義、
不仁不義、
婦人之仁、
仁義道德、
修仁行義、
仁者樂山、
求仁得仁、
槌仁提義、
漸仁摩義、
殘暴不仁、
止戈興仁、
仁者不殺、
宅心仁厚、
假仁假義、
誌士仁人、
殘虐不仁、
仁民愛物、
施仁布澤、
仁言利博、
含仁懷義、
居仁由義、
仁禮存心
施仁布恩、
親仁善鄰、
假仁縱敵、
不仁起富、
內仁外義、
見仁見智、
沐仁浴義、
漸仁摩誼、
發政施仁、
仁者必壽、
蹈仁履義、
宋襄之仁、
求生害仁、
取義成仁、
殘忍不仁、
仁漿義粟、
觀過知仁、
仁人義士、
不仁之器、
至仁無親、
藹然仁者、
絕仁棄義、
深仁厚澤、
仁者能仁、
法外施仁、
仁義之師、
煦煦為仁、
謙恭仁厚、
色仁行違、
屍鳩之仁
4. 義的四字成語有哪些義無反顧、
斷章取義、
義憤填膺、
義薄雲天、
見義勇為、
微言大義、
大義凜然、
舍生取義、
多行不義必自斃、
顧名思義、
義不容辭、
本位主義、
義結金蘭、
天經地義、
背信棄義、
忘恩負義、
開宗明義、
禮義廉恥、
不義之財、
急公好義、
望文生義、
大義滅親、
仁至義盡、
見利忘義、
仗義執言、
保守主義、
義正辭嚴、
言不及義、
義正詞嚴、
春秋無義戰
5. 描寫仁義的成語有哪些愛民如子 舊時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壹樣。
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壹》:“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義。指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出處:《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義 指拋棄仁義。
大仁大義 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至於劉琮降(曹)操,豫州(劉備)實不知;且又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蹈仁履義 遵循仁義之道。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東征西怨 本指商湯向壹方征伐,則另壹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後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含仁懷義 指有仁義之德。
出處: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壹角,含仁懷義。”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出處:《後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久假不歸 假:借;歸:歸還。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
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履仁蹈義 履、蹈:執行。指履行仁義之道。
沐仁浴義 指受仁義的熏陶。 虐老獸心 虐老:虐待老人。
喻殘暴兇狠而無仁義,有如野獸。 出處:漢·班固《漢書·武五子傳》:“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氓。
朕命將率,徂征厥罪。”漢·司馬遷《史記·王世家》:“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
仁義道德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範。 出處: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仁義君子 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後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 出處:《晉書·刑法誌》:“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於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於政乎?” 仁義之兵 兵:軍隊。
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同“仁義之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壹戰,破袁紹百萬之眾。” 仁義之師 師:軍隊。
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壹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仁至義盡 至:極,最;盡:全部用出。竭盡仁義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處:《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施仁布德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重義輕財 指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博世》:“重義輕財大丈夫,蕭然子嗣待如何。
6. 第四個字是仁的成語有哪些殘暴不仁 兇狠毒辣,壹點也沒有同情、憐憫之心。
發政施仁 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法外施仁 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婦人之仁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觀過知仁 察看壹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麻木不仁 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壹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為富不仁 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壹點兒仁慈的心腸。
壹視同仁 原指聖人對百姓壹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見智見仁 對同壹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麻痹不仁 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覺。
麻痹不仁 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沒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