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 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釋 原指了解壹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示例 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壹作家,所謂“~”,那麽,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知人論世不僅是成語,更重要的是我國古代的文學理論.
中國古代文論的壹種觀念,是評論文學作品的壹種
原則。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
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文學創作有
時需要借鑒古人。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批評和鑒賞,更需
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離開時代而生活的。這就還需要
了解他的時代。
掌握“知人論世”的原則,有助於理解古代文學作
品。例如北宋梅堯臣在《和淮陽燕秀才》中說:“慚予
廷蔭人,安得結子□,心雖羨名場,才命甘汨沒。”他
認為自己由恩蔭出身,和燕秀才由進士出身不壹樣,因
而感到很慚愧。可是杜甫卻完全不同,他在《壯遊》中
說:“氣磨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
堂。”杜甫考不上進士,便浩然歸去;梅堯臣考不上,卻
半輩子感到委屈。這是因為唐代讀書人的進身之階,可
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這壹條路,即
使由他途出身,頭銜上總得加壹個“右”字,例如“右
迪功郎”之類,成為終身的恥辱。因此,不知道唐宋兩
代的風氣,就不能理解為什麽對於進士的得失杜甫全不
關心,梅堯臣卻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們的時代,才可以
更好地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所以“知人論世”,應
當是“論世”第壹,“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
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夠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
(朱東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