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吃,不是為了以後可以得到高官厚祿,而是因為重耳是振興晉國的希望,奉君就是奉國,這不只是忠君,更是愛國。介子推不因為危難而離君遠去,更不為利祿而貪天之功,他寧可被燒死也不願違背自己所秉持的正義。
他用行動詮釋了中國儒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擴展資料: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壹件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壹。
此後,介子推壹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介之推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為不慕虛名,不計報酬的晉國國君晉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間社會廣為傳頌。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祿”、“功成身退”。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壹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百度百科——割股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