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相知恨晚
引為同調
目擊道存
嚶鳴求聲
成語: 吾誰與歸
拼音: wú shuí yǔ guī
解釋: 我同誰壹起相處。指對誌同道合者的尋求。
出處: 《國語·晉語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造句:?總而言之,黑楠表現出了足夠的君子風範,微斯人,吾誰與歸?都在私下表示,要向黑楠學習,向黑楠致敬。
成語: 相知恨晚
拼音: xiāng zhī hèn wǎn
解釋: 相知:相互了解。認識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遊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造句: 我們都有相知恨晚之感。
成語: 引為同調
拼音: yǐn wéi tóng diào
解釋: 同調:聲調相同壹致,比喻誌趣相同。把某人視為是誌同道合者或言論主張相同的人。
出處: 清·歸莊《蔣路然詩序》:“余素以孤傲得狂名,路然之狂,不減於余,壹見知心,引為同調。”
造句: 但晏好清談,與夏侯玄荀粲王弼等,引為同調,雖身已受戮,尚煽余風,魏晉清談的流弊,實自晏始。?
成語: 目擊道存
拼音: mù jī dào cún
解釋: 眼睛壹看便知道“道”存在著。後指聲氣相求,誌同道合。
出處: 《莊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造句: 眼界軒豁,氣象爽麗,神情性悅,壹部精神,悉皆收攝而納諸擴中,然而至理微紗,未易窺測,要令目擊道存,心領意會,非文字之可傳,口舌之可語也。
成語: 嚶鳴求聲
拼音: yīng míng qiú shēng
解釋: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誌同道合的朋友。
出處: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造句:我想壹匹千裏馬嚶鳴求聲,天天祈求能遇到伯樂。
描寫沒有誌同道合的朋友而愁苦的詩句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