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退避三舍的三舍是指

成語退避三舍的三舍是指

成語退避三舍的三舍是指:九十裏。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壹個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以三十裏為壹舍)原意指為了回避與對方的沖突,主動退讓九十裏;常用於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退避三舍”。

兩軍交戰時,壹方退讓,情況大致有二:壹是另壹方實力較強,暫時避其鋒芒,二是麻痹另壹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驕敵的作用。隨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壹舉戰勝之。成語中晉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屬於後者。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