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 鋌而走險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典故及故事?

成語: 鋌而走險是什麽意思?有什麽典故及故事?

成語: 鋌而走險 成語簡解 編號 : 507 成語 : 鋌而走險 註音 : ㄊ|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ㄢˇ 漢語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參考詞語 : 挺鹿走險, 挺而走險 近義 : 狗急跳墻 , 逼上梁山 釋義 : 鋌,快速奔逃。走險,采取冒險的行動。「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Emoji符號 : 鋌2?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鋌而走險”對應Emoji表情符號“2?”,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2?、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2?"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成語詳解 典故說明 :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壹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壹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妳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壹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余,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典源 : 《左傳.文公十七年》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壹朝於襄,而再見於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誌。』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1>;不德,則其鹿也,鋌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註解〕 (1)則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禮相事。則,效法。 (2)鋌:音ㄊ|ㄥˇ,快速奔走。 書證 : 01.《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源) 02.《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比歲旱饑。民間賣女鬻兒,食妻啖子,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壹呼四應,則小盜合群,將為豪傑之藉,此民情可慮也。」 03.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壹○.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乃鋌而走險。不過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采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使用類別用在「奮力壹搏」的表述上。 例  句 <01>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02>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 <03>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 <04>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決定立即攻堅救人。 <05>年輕人不要受了壹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06>為了生活,他只好鋌而走險地去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 <07>不是我願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08>雖然情況惡劣,但是妳這般鋌而走險,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成語接龍

“鋌”字開頭的成語

鋌而走險

“險”字結尾的成語

鋌而走險 挺而走險 以身試險 挺鹿走險

參考《國語辭典》中的成語:鋌而走險。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鋌而走險。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鋌而走險”分成的單字詳解:

鋌, 而, 走, 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