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什麽失道什麽八字成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醜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作品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壹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醜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裏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麽不戰,壹戰必勝。
孟子在這裏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壹國之君。壹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
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