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螳螂捕蟬”的意思是什麽阿?

成語“螳螂捕蟬”的意思是什麽阿?

春秋時,吳王決定要攻伐楚國,並且不許任何人勸阻。他說:“誰要是敢於提出反對意見,立刻處死!”吳王的某“舍人”(侍從官)有個兒子,年紀還小,他想勸吳王放棄伐楚的打算,但是不敢進宮去見吳王。他就拿著彈弓,帶著彈丸,到宮後的花園裏去打鳥。壹連去了三次,終於在壹天早上和吳王在花園裏相遇了。“大王,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患也!”——那顆樹上有壹只蟬,它唱著歌,飲著露水,高興得很,哪知道背後來了壹只螳螂;螳螂彎著身體,伸出了前臂,它以為要抓住這只蟬來充饑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了,怎知道它的背後又來了壹只黃雀;黃雀伸長頸子,馬上就要向螳螂壹口啄過去了,可是黃雀又怎能知道它的背後也有彈丸正等著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後的禍害呀!吳王聽了,覺得這孩子的話很有意思,想了壹想,說道:“對,妳說得很好。”於是,把伐楚的事情就擱下了。這個故事,《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和《莊子·山木》也有記述。根據《吳越春秋》所記,吳王這次要征伐的,不是楚國,而是齊國;向吳王勸諫的,不是“舍人”的小兒子,而是太子友;吳王也並沒有接受勸諫(“吳王不聽太子之諫,遂北伐齊”)。《莊子》所記更不同,它記的不是勸諫吳王的事,而是作者莊周以自述的形式來寫的壹段記事。大意是說:“莊周遊栗園,睹壹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準備用彈丸射異鵲,而栗園的管理人員以為莊周要偷摘栗子,竟把他趕出園外。論故事情節,三篇相仿。後來流傳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成語便是來源於此。這句成語含有諷刺的意味。這裏,被諷刺的只限於“螳螂”,不包括“蟬”,也不包括“黃雀”和“彈雀的人”。人們把企圖捕蟬的螳螂比作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大患的目光短淺的人物,諷刺他妄想侵害看來比它弱小的對方,而不知自己早已處在更強的第三者的嚴重威脅之下了。宋人薛季宣詩:“螳螂捕蟬雀捕螳”。也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這句成語有時只說前半句:“螳螂捕蟬”或“螳螂搏蟬”、“螳螂伺蟬”。象歇後語壹樣,只說前半句,就帶出後半句“黃雀在後”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