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謀杜斷
釋義:
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
故事:
房玄齡在李世民剛起兵之際,投奔李世民,與其壹見如故,並成為謀主,壹直不離左右,運籌帷幄,被李世民認為是大唐開國第壹功臣。玄武門之變後,房玄齡成為貞觀首輔,主管朝政長達二十二年,直到去世。
房玄齡去世未滿壹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二十三年的“貞觀之治”落下了帷幕。房玄齡不僅是大唐開國謀主、貞觀首輔,也是大唐第壹名相。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調任陜州長史。當時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調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擔憂。房玄齡說:“其他人沒有什麽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經營四方,壹定要有他才行。”
於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請求讓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屬官。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齡入宮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裏,卻好像與世民面談壹樣。”
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秘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仆射,
杜如晦為右仆射,對他們說:“妳們身為仆射,應當廣泛搜求賢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宰相的職責。最近聽說妳們受理辭訟,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怎麽能幫助朕尋求賢才呢?”於是下令:“尚書省具體事務由尚書左右丞負責,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處理。”
房玄齡通曉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勞,惟恐有壹點差錯。他運用律法寬厚公平。他與杜如晦壹起選拔士人,不遺余力,甚至尚書省的制度架構,都是二人商量決定的。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說:“壹定要杜如晦決定。”
等到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采用房玄齡的計策,這都是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的緣故。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齊心協力為國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賢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問候,隨後又親自去探病。
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派人賜給他的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總是忍不住流淚。太宗對房玄齡說:“妳與如晦壹起輔佐我,如今只能看到妳,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華宮,讓他坐著轎子入殿,到皇帝禦座旁再下來。
君臣二人見了面,相對流淚。太宗將他留在宮中療養,聽說他病情略有好轉,則喜形於色;聽說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房玄齡上表,勸太宗停止征討高麗。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妻,太宗對公主說:“妳公公病得那麽重,還在為國事操心。”
於是,太宗親自前去探望,握著房玄齡的手,與他分別,悲傷得不能自已。7月24日,房玄齡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謀杜斷”用人搭配體系是非常高明的。
用人不僅表現在人才的多少,而且還在於人才的合理搭配。在壹個人才眾多的群體中,不僅要有個體的優勢,更需要有最佳的群體結構。“全才”是極少有的,“偏才”是絕大多數,但“偏才”組合得好,就可以構成更大的“全才”。
2、毛遂自薦
釋義:
毛遂:戰國趙國平原君的壹位門客。薦:推薦;薦舉。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故事:
典故:戰國時,秦軍在長平壹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門客壹起去。
經過挑選,最後還缺壹個人。門下有壹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客二十人壹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可是還少壹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平原君說:“先生來到趙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如今,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妳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贊語,
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麽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壹道前往,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帶毛遂壹道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壹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
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妳主人說話,妳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麽勇敢,
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壹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壹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3、雞鳴狗盜
釋義: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故事: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壹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麽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壹,昭王絕不說二。
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壹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壹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
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壹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市,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
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麽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
原來,孟嘗君的另壹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壹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麽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壹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
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4、乘興而來
釋義:
乘興:乘壹時的高興。興沖沖地來到
“乘興而來”這則成語的乘興是指趁壹時的高興。趁著興趣濃厚的時候到來。比喻高高興興地到來。
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王徽之傳》,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反。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閑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幹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壹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壹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壹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
潔白可愛。 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壹人坐在庭院裏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仆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壹般。 “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仆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壹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仆人撐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麽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壹笑,說:“我本來是壹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壹定要見著戴逵呢?”
5、螳臂當車
釋義:
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腿想擋住前進的車子。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必然導致失敗。
故事:
《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另外,《莊子·天地》也有“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這樣的話。
原話這個的“螳臂”,都並無貶義,後來則壹般都把它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的這個“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的。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瞆(kuǎi guì)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瞆是個有兇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並進壹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為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
顏闔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為像螳臂當車壹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