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國土面積最大的楚國,為什麽最終沒能壹統天下?

國土面積最大的楚國,為什麽最終沒能壹統天下?

戰國時代,單論地盤而言,楚國無疑是疆域最廣袤的諸侯國。然而,擁有大量領土的楚國終究沒能壹統天下,與其他國家壹樣淪為大秦的陪襯。

楚國的沒落,著實引人深思。

歸根結底,還是統治者的水平有問題。不論在什麽時代,領導人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強弱。在楚懷王之前,楚國出現了幾位擁有宏圖大略的君王,在他們的統治下楚國的實力愈發強大,土地也越來越多。然而在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殺掉之後,後續的幾代楚王越來越昏聵。

昏聵的統治者,往往無法留住足夠的人才,也不能讓其他國家的人才雲集到楚國。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已預示著楚國的末路。雖有屈原這樣的人物橫空出世,但昏庸的楚王終究沒能對這位救世主提起足夠的重視。若用壹句成語來形容楚國,無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楚國表面上十分強大,但楚國內部的政治相當混亂,貴族、地主階層的影響力巨大,以至於楚王無法完成集權。相比之下,秦國到了嬴政時期已完成中央集權,且國內政治清明。此消彼長之下,楚國勢必會成為秦國崛起的墊腳石。

那麽,楚國沒能崛起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首先,楚國統治階層的迂腐。

從文化層面上來看,楚莊王之後的歷代楚國統治者,都已經成為忠實的禮法擁躉。與其他強國壹樣,楚國也曾迎來輝煌期。然而在此期間,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所考慮的並不是統壹中原,他們的眼界和見識根本無法與秦國的統治者相提並論。在與秦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楚王的保守思想亦讓國家深受其害。

其次,進取精神的消弭。

相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楚人本是江漢地區的“蠻夷”。在融入華夏之前,楚人素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拼搏精神。然而在融入華夏之後,楚人的文化與中原文化逐漸融合,被同化的楚人失去了以往的拼搏精神。

再次,楚國的文化核心不適合稱霸。

楚地物產豐饒,這本來是楚國所擁有的最大優勢。然而,擁有龐大資源的楚人卻不願去拼搏玩命,自甘墮落,信奉清靜無為那壹套。從軍隊獎懲制度上,我們就能發現楚地與秦地之間強烈的區別,這壹落差直接決定了楚國的處境。

最後,楚國的門閥制度存在缺陷。

前文我們也提到了,楚地的貴族、地主階級實力強大,且國家采取門閥權貴政治。這樣的政策,極其不利於人才的發掘。秦始皇統壹六國期間,無數人才蜂擁而至,例如昌平君、昌文君、李斯這些人才,都出身於楚國。只因楚國並沒有重視這些人才,所以他們都成了為秦國效命的精銳。

楚國的疆域遼闊不假,但從國力的角度來看,楚國遠不及其他六國。且不說春秋時代,單論戰國時期的情況。楚懷王之前的幾位諸侯,都是比較賢明的有為之君,都在致力於將楚國變得強大。然而,楚懷王中了秦人的奸計,以至於楚國大片領土淪陷,在國際範圍內亦失去了公信力。從這以後,楚國便走上了下坡路。

況且,土地與國力之間並無直接關系。楚國地大物博,但地廣人稀,這是不爭的事實。楚國有許多地區都是未經開發的森林地帶,換做其他時代或許森林有極高的開發價值,但在以農耕為主的東周時期這些地盤幾近荒廢。

封建時代衡量國家力量的指標是什麽?

人口數量,因為人口數量可以直接決定農業生產能力與軍事力量。從楚國的國策中,雖然我們能看到促進人口發展的良政,但統治者並未將側重點完全放在民生上。由於權貴、地主的盤剝,楚國的百姓生活水平低下,直接導致楚國人口增長緩慢。

眾所周知,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壹統六國,是因為他得以奮六世之余烈。嬴政之前的幾位秦王,都將精力放在發展民生,為秦國積累資源上。在收服巴蜀之後,秦國有了壹個能源源不斷產出資源和人口的大後方。反觀楚國與其他國家,都已在連年的內鬥中身心俱疲。隨著嬴政這樣壹位霸主的橫空出世,秦國已勢不可擋。

所以說,楚國的地大物博是發展機遇,卻並非優勢。歷任楚王都沒能抓住地理、資源方面的機遇,無法將其轉化為優勢,所以楚國的沒落是必然。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 社會 研究》、《史記·楚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