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而為

成語而為

關於而為的成語有:盡力而為、量力而為、量才而為和順勢而為。

壹、釋義

1、盡力而為: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某件事情。

2、量力而為:指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相應的事情,不要強求自己。

3、量才而為:指根據壹個人的才能大小安排合適的工作。

4、順勢而為:指順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去做,不要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

二、來源

“而為”這個詞語並沒有特定的歷史典故。它是由“而”和“為”兩個字組成的,在古漢語中常作連詞使用,表示轉折、並列、承接等關系。

例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有這樣壹句話:“君子而為小人,則吾亦小人而矣。”這裏的“而為”表示“為了成為小人而……”。

在現代漢語中,“而為”仍然保留了這種用法,同時也有其他的含義和用法,如表示轉折、並列、承接等關系。具體的含義和用法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理解。

三:用法

1、“而”字的常見用法:

(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等,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2)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等,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就”“接著”等,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4)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於“地”“著”等,如“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5)表示目的關系,相當於“來”“用來”等,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2、“為”字的常見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於“對”“向”等,如“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等,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3)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相當於“為了”“為著”等,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如“不為五鬥米折腰”(《晉書·陶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