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內陵外:暴:殘害;陵:同“淩”,侵犯,淩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諂上欺下:諂:討好,奉承;欺:欺壓。討好上司,欺壓下級。
諂上抑下:討好上司,欺壓下級。
地頭蛇: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比喻本地有壹定能量的人物。
狗仗官勢:仗:倚仗、仗勢。比喻倚仗官府勢力欺壓人。
狐藉虎威:比喻仰仗別人威勢或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同“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假: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虎威狐假:假:假借,憑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
怙勢淩弱:淩:欺壓。仗著自己強大就欺侮弱者。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壹些三字和多字的。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具有結構的凝固性。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
2. 形容欺負 成語百般刁難 用各種手段使對方過不去。
百般折磨 用各種方式使人在肉體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抱打不平 遇見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幫助受欺負的壹方。
殘民害物 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草芥人命 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同“草菅人命”。
長惡靡悛 指長期作惡,不肯悔改。
朝攀暮折 指不斷地攀折。比喻時時遭摧殘。
朝折暮折 比喻時時遭摧殘。
逞兇肆虐 逞:施展。肆:放肆。虐:殘暴。放縱地行兇作惡,任意地進行殘害。
摧蘭折玉 摧:摧殘,毀掉。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
打抱不平 遇見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幫助受欺負的壹方。
3. 被人任意欺負的四字成語被人任意欺負的四字成語——任人宰割、隨人宰割、任人擺布、任人擺弄、聽人穿鼻。
1、任人宰割
rèn rén zǎi gē
解釋宰:殺;割:切。聽憑別人宰殺與欺辱,沒有反抗的能力
出處林語堂《機器與精神》:“中國之肯忍辱含垢,任人宰割,只以吞聲忍氣工夫對付,西人真不能望我們的項背。”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無力反抗
近義詞隨人宰割
例句葉聖陶《讀》:“壹般民眾所以不聲不響,任人宰割,固然由於大家的懦弱,而弄成這麽懦弱的,也就是這‘君師主義’!”
2、任人擺布
rèn rén bǎi bù
解釋聽憑別人操縱處置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糖葫蘆裝作不知,任他擺布。”
結構動賓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的處境
近義詞聽人穿鼻
例句巴金《“從心所欲”》:“當然我也不甘心任人擺布。”
4. 表示懦弱的四字成語阿鬥太子 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
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指懦弱無能的人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丈夫是個阿鬥太子,哪怕妳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擔驚受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水滸傳》第三五回:“妳們若要做夫妻,每日同壹處,不擔驚受怕,我卻有壹條妙計,只是難教妳。”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膽破心寒 形容由於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膽小怕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出處:巴金《談〈寒夜〉》:“他後來竟變成了壹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膽小如豆 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壹個沒辮子的光棍,手裏提著壹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膽小如鼠 膽子小得象老鼠。
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小如鼷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戰心寒 戰:發抖。
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常子是膽戰心寒。”
膽戰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膽戰心驚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膽戰心搖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驚變》:“呀,妳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吊膽提心 提心吊膽。
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壹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壹句話。”
膚粟股栗 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君子念此,膚粟股栗矣。” 股戰而栗 戰:怕;栗:發抖。
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惶惶不安 惶:恐懼。
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
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懼。
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
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飛天外 形容萬分恐懼,或受到某種 *** 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
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壹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驚魂動魄 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驚魂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驚恐失色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驚恐萬狀 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神破膽 形容極其恐懼。 出處:唐·範攄《雲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驚心悼膽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出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卷上:“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驚心吊膽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驚心裂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同“驚心破膽”。
驚心破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 驚心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亦作“驚心褫魄”。 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
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跼蹐不安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恐慌萬狀 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
5. 形容兇狠的四字成語兇神惡煞xiōng shén è shà
[釋義] 原指兇惡的神。後來指兇惡的壞人。煞:迷信說法中的兇神。
[語出] 元·無名氏《桃花女》:“遭這般兇神惡煞;必然扳僵身死了也。”
[正音] 惡;不能讀作“wù”或“ě”。
[辨形] 煞;不能寫作“剎”。
[近義] 妖魔鬼怪 混世魔王
[反義] 慈眉善目
[用法] 多用來指兇惡的壞人。壹般作賓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如狼似虎”;都可用來形容兇狠的樣子;都用於壞人。但~指兇惡的神;也借指兇惡的反面人物;不含“殘暴”的意思。“如狼似虎”還有“極其兇惡;殘暴”的含義。
[例句] 學生們放學回家;忽然前面有幾個歹徒~般站在路口。
[英譯] malicious…l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