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出處: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清·唐甄《潛書·食難》
意思是:我老了,怎麽能有在別人的面前低頭,觀察別人的臉色,揣摩別人的心意,而且沒有相求別人的,我不能這麽做。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看別人的臉色
成語故事:春秋末年孔子的學生子張提倡士人要勤勉從公,尊重賢人又容忍大眾。孔子曾多次給他講通達與聞達的區別。孔子認為通達是品質正直,講道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從心裏心甘情願地對別人退讓
成語舉例: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臉,細細的察顏觀色,不敢冒昧的張口。
擴展資料察言觀色:
是壹個漢語成語,意思是留意觀察別人的話語和神情,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
出處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譯文:所謂達,就是品質正直,遇事講禮,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謙恭地對待他人。
察言觀色,就是指通過別人的言行來揣摸別人的心意。這是行為心理學的範疇。那麽,如何做到察言觀色呢,下面問渠心理網就帶妳壹起來看看。
溝通學者的研究發現,我們在溝通時,有7%的效果來自於說話之內容,38%取決於聲音(音量、音調、韻腳等),而有55%取決於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所以,在解讀他人心意時,重要的不只是他說了些什麽,更要緊的是他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