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成語故事關於劉邦

四字成語故事關於劉邦

1. 關於劉邦的成語故事

殺馬立誓 漢高祖劉邦在跟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除了重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以外,也得到了張耳、英布、臧荼等人的幫助。

張耳等人曾經和劉邦平起平坐地稱王,後來投靠劉邦,打敗項羽。劉邦當了皇帝,當然不好意思虧待這些人,所以只好封他們為王。

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趙王,封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這三個人的功勞又比韓信、彭越差遠了,劉邦既封了他們當然應該分韓信、彭越了。這樣,他把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又把韓襄王的後代封為韓王,把英布的嶽父吳芮封為長沙王,他壹口氣封了7個王。

l劉邦封這7個人做王,只是為了拉攏人心罷了。像韓信、彭越這些人能文能武,有才幹、有實力,當了王之後自己也有了軍隊,有了地盤,萬壹勢力強大起來,發兵造反可不是鬧著玩的,對他劉家的江山實在是個威脅。

所以劉邦封了王以後,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天天在心裏盤算著怎麽把這幾個心頭大患給除掉。劉邦這人表面上待人寬厚,其實是用人壹時,他是心狠手毒的。

現在當了皇帝,韓信等人成了威脅,他就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開始壹個壹個地收拾他們。 這7個王當中,韓信的功勞最大,本領也最大,很自然地成了劉邦最大的心病。

而韓信這個人自從立了大功,便驕傲起來,目空壹切,說話也不註意分寸。有壹次,劉邦跟韓信談到帶兵打仗的問題,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才能,妳看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頂多能帶10萬兵。”

劉邦又問:“像妳這樣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帶兵當然是多多益善!”劉邦壹聽臉就拉長了,心裏老大不高興,韓信這不是貶低他嗎?他瞪著韓信,冷冷地說:“妳的本事那麽大,為什麽又服從了我呢?”韓信覺得苗頭不對,趕緊說:“您善於統帥將領,所以我得服從您了。”劉邦這才高興,但他壹直想找機會除掉韓信。

這個機會還真讓他給等到了。有人報告劉邦說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大將鐘離昧,這可是個難得的借口。

他本來想派兵討伐韓信,但沒有大將可派。於是他采用了陳平的計策,假裝要到楚國的名勝雲夢澤,帶著自己的親信部隊來到韓信的封地,準備找機會發動襲擊。

韓信聽說劉邦來到他的封地,他也明白,劉邦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本來他想起兵反抗,但他這個人也是過於天真,他覺得自己對劉邦壹片忠心,為漢朝立過大功,劉邦不至於那樣絕情。

這樣壹想,他就猶豫不決了。這時,有人對韓信提建議說:“皇帝是為鐘離昧來的,如果妳殺了鐘離昧,把他的頭交上去,皇帝壹定會高興的。”

韓信也信以為真。就去找鐘離昧商量。

鐘離昧聽了勃然大怒,指著韓信罵道:“妳這個家夥太不夠朋友了!劉邦不敢派兵進攻妳,就是因為我在這裏能夠給妳幫忙,妳如果殺了我去請功,我今天死,妳明天必定滅亡。”說完,他就拔劍自殺了。

韓信果真拿著鐘離昧的頭去拜見漢高祖,漢高祖立即叫武士把韓信給捆綁起來,裝進囚車帶走。韓信不服,大聲地叫冤,說高祖這是因為滅了敵國就收拾功臣。

高祖考慮到韓信的功勞很大,而關於謀反的事又沒有確切的證據,就放了他,把他降為淮陰侯,後來,陳豯勾結匈奴,起兵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征討,韓信則留在京城,有人告發他要謀反,劉邦的妻子呂後設下毒計,由蕭何誘騙韓信進入圈套,在宮中被衛士五花大綁。

結果呂後不僅把韓信殺掉了,而且把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斬草除根。英名壹世的大將韓信就這樣被心狠手毒的呂後暗算了。

劉邦知道以後,心裏暗暗高興,也沒再追問這件事。 韓信死了以後,漢高祖又壹個壹個地收拾其他幾個異姓王。

從公元前202年起,到公元前195年,他先後把分封出去7個異姓王消滅了6個,空出來的5位,就派自己的兄弟子侄去接替。劉邦收拾了韓信和臧荼以後,淮南王英布也坐立不安了。

英布原先是楚霸王項羽手下的壹員猛將,他曾經跟著項羽北上救趙,在巨鹿大戰中以少勝多,立下了大功。後來,項羽把他分封為九江王。

劉邦和項羽奪天下的時候,派壹個能說會道的隨從去拉攏英布,使英布背叛了項羽,從背後給項羽插了壹刀。 韓信的死,使英布十分寒心。

後來梁王彭越也被除掉了,劉邦甚至還把彭越剁成肉醬,送給諸侯王去吃。這是殺雞給猴看,英布越想越覺得下壹個就是自己了。

韓信和彭越都是劉邦的親信大將,是漢的開國功臣,劉邦都如此地殘忍,而英布曾是項羽的部下,劉邦自然對他更不會手軟,所以英布在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 劉邦聽說英布造反,親自率領大軍去討伐。

當兩軍對陣的時候,劉邦看到英布的陣勢跟項羽相似,他的心裏不禁有些發毛。他責問英布說:“我已經封妳為王,妳為什麽還要造反?”英布破口大罵,罵劉邦殺韓信、彭越、兇狠歹毒,不仁不義,逼得他也走投無路,不得不起兵造反。

英布把劉邦罵了個狗血淋頭,劉邦被他揭了短處,不由得惱羞成怒,又聽說英布要奪取他的皇位,氣得火冒三丈,立即下令發動進攻,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英布,平定了這場叛亂。戰鬥中,劉邦被飛箭射傷,從此就壹病不起。

劉邦在英布那兒吃了苦頭以後,越發不放心劉家的天下了,他把異姓王壹個個地消滅了,又把自己的所有子弟都封了王,想要以此來使劉家的。

2. 關於劉邦的成語(4個)

關於劉邦的成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分我杯羹、雞犬新豐、築壇拜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拼音: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xiāo hé 釋義: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壹個人造成的。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譯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韓信被殺,又是出自蕭何的計謀。所以俗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用法: 作賓語、分句;指成敗都在於壹個人。例句: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其整個板塊的質量也迅速滑坡。

2、分我杯羹拼音:fēn wǒ bēi gēng釋義:分給我壹杯肉羹,比喻從別人那裏分享壹分利益。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壹杯羹。”

譯文:我劉邦曾經跟妳結拜過兄弟,所以我爹就是妳爹。如果妳壹定要把妳爹煮了吃,那麽希望妳分壹碗肉給我吃。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狀語。例句: 咱們情同兄弟,妳在此危難面前得分我杯羹。

3、雞犬新豐拼音:jī quǎn xīn fēng釋義:劉邦為解父親鄉愁,在長安附近仿照家鄉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建造新豐(今西安市新豐鎮),將原豐邑的雞犬也壹塊取來,都各自認識自己的家。比喻雖在異鄉,卻感覺很親切,就象在家鄉壹樣快樂自在。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二:“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譯文:高祖便營建新豐,移遷諸多故人充實那裏,太上皇方才喜悅。

例句:漢高祖雞犬新豐的佳話淵源流傳。4、築壇拜將拼音:zhù tán bài jiàng釋義:指仰仗賢能。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譯文:漢王齊戒設立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詢問其策略。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例句:漢高祖聽信丞相蕭何的諫言,築壇拜將韓信為大將軍。

5、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拼音: 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釋義: 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臣以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譯文:臣已算定這次諸葛亮必然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

用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戰爭、商業等方面。例句:妳這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調包伎倆並不高明,早就被我們識破了。

3. 關於劉邦的成語(4個)

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成語:約法三章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誌》:“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成語:壹決雌雄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成語:分我杯羹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壹杯羹。”

成語:築壇拜將出處:《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壹折:“計將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將。”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書中記載:壹遇漢祖,築壇拜將,捧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

成語: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成語: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成語:犬牙交錯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成語:壹敗塗地出處:《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成語:高陽酒徒出處:《史記;酈食其列傳》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儒生酈食其求見。使者入通,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終受重用

成語:田橫五百士出處:《史記》

4. 寫出與“劉邦”相關的成語典故

鴻鵠之誌 等都說的不錯。

“鴻門宴”——壹詞在後世被用作比喻暗藏殺機的宴會或者不懷好意的事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描寫政治鬥爭的常用成語,鴻門宴上的故事,不必細說了吧……。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及皆成為名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漢中出奇兵,爭奪天下的兵法應用經典……“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了他的霸業,他的得力助手蕭何幫他網羅人才——年輕的韓信,得天下後又幫他將可能造反的韓信誆來、抓住,最後處死……讓人感嘆的是這仨人打天下時留下的故事何等激勵人心,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後,卻都紛紛落下“不忠不信不仁不義的結局”……。

哦,還有幾個“多多益善”——劉邦與韓信談論用兵帶兵,韓信說您帶兵可以指揮十萬部隊,劉邦問韓信,妳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微笑說,我嗎,您給多少我就能指揮多少,越多越好。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來歷,雖然說的是韓信,但這情節當然與劉邦有關啦。

十面埋伏——劉邦大破項羽之戰。四面楚歌——劉邦圍住項羽,並運用“心理戰”的古典範例。

楚河漢界——老頭下棋的棋盤上都是,當然是成語,當然還有劉邦的關系……霸王別姬——如果沒有劉邦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項羽也沒法如此“別姬”啊那個時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風歌》)”的年代,那個時代產生了多少壯懷激烈、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幾樣不和天下有關?又有幾樣不和戰爭、政治、有關?劉邦、項羽、張良、韓信、蕭何、單說那三字成語“鴻門宴”,有無傷告密 、範增獻計;有項伯夜訪、張良獻計;有劉項約婚、項伯遊說;有劉邦謝罪、項王留飲;有範增舉玦、項莊舞劍,有項伯翼蔽、樊噲闖營,有樊噲力斥、沛公逃席,有誅殺無傷……劉邦:圓滑奸詐,巧舌如簧,能屈能伸。 張良:老練多謀,眼光銳利,善於用人,善於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義,膽識過人,幹練透辟 樊噲:忠勇豪爽。

項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義,優柔寡斷,有勇少謀,容易沖動,婦人之仁,剛愎自用 範增:老謀深算。。

5. 用以下成語編壹個關於項羽劉邦之間的事

項羽,拔山蓋世之雄也,楚名將項燕之子.秦始皇出遊,車蓋華麗,陣勢雄偉,項羽在人群看到說:彼可取而代之!豪氣幹雲.後天下大亂,秦失其鹿.項羽會稽起兵,率八千子弟渡江.爭雄天下.於秦楚巨鹿之戰中,項羽先發制人,破釜沈舟,以壹當十,擊敗秦軍主力.戰固然勝,卻晚於劉邦進入關中.劉邦者,原沛縣亭長.後起兵反秦.按照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漢中就是劉邦的了.劉邦素無賴,本是個不拘小節的人,但他進鹹陽後,約法三章,與民秋毫無犯,誌在天下.項羽欲消滅劉邦,得項伯勸解.項羽擺下鴻門宴,兩人說和.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萬分危急下,靠張良和樊噲的幫助,劉邦幸得逃脫.後項羽稱霸王,劉邦獲封漢中王,都南鄭.劉邦到封地後,積極備戰,暗渡陳倉,搶占關中,消滅三秦.揭開了三年楚漢戰爭的序幕.項羽不能用人,婦人之仁,最後垓下壹戰,落得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6. 與劉邦,項羽有關的成語及如今如何去用,及成語來歷的故事

1四面楚歌: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成語舉例在這四面楚歌裏,憑妳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2]2霸王別姬 項羽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壹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麽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妳!”唱了壹遍又壹遍,虞姬也同他壹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擡起頭來看他.[ 喻意:現在常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雖有名目,實則另有所圖.用“鴻門宴”表示明知是隱藏危險的邀請但又不得不去,有進退兩難的含義.[1] 例子:在討論會上,他的壹番話卻暗有所指,. 3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項羽的兄弟,時為項羽手下的武將.沛公:劉邦,他原是沛縣小吏,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起兵響應,人稱沛公.這則成語故事講的是鴻門宴上項莊以舞劍為名,想要刺殺劉邦.比喻表面上有正當名目,實際上卻別有用心.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項羽大軍進駐鴻門後,有人告訴項羽說沛公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為平息這場風波,打算和謀士張良到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覺得劉邦很真誠,便設宴款待.項羽的謀士範增認為劉邦對他們會造成很大的威脅,必須殺掉他.席間,範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項羽不理睬.於是,範增出去叫來了項羽的兄弟項莊,說:“妳進去假裝舞劍助興,找機會殺了沛公.”項莊進了屋,拔出劍在沛公面前起舞.這時,項羽的族叔,也就是張良的故友項伯看出了項莊的意圖.為了保護劉邦,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此情形心裏非常著急,便出去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對他說:“沛公現在很危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但實際上想殺沛公.”樊噲聽後,便強行進了營帳,惡狠狠地怒視項羽,指責他聽信謠言,要殺有功之臣.過了壹會兒,劉邦乘上廁所的機會逃回了自己的軍營.從而獲救.。

7. 項羽和劉邦楚漢爭霸時的四字成語

項羽:剛愎自用劉邦:知人善任項羽: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壹,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範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裏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壹、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壹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

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壹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註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註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

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壹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定陶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