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嘶力竭、泣不成聲、如鯁在喉、竭盡全力、氣竭聲嘶
氣竭聲嘶qì jié shēng sī:氣力竭盡,聲音嘶啞,出處:氣力竭盡,聲音嘶啞。清 蒲松齡《聊齋誌異·呂無病》:“兒氣竭聲嘶,呼而求飲。”亦作“ 氣竭聲澌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 直省地處近畿,目覩此危急情形,不敢不為最後之忠告。氣竭聲澌,不知所雲。”
聲嘶力竭shēng sī lì jié?嘶:啞;竭:盡。嗓子喊啞,氣力用盡。形容竭力呼喊。出處:《晚清文學鈔·轟天雷》:“北山大哭;哭得聲啞力竭;倒是嫂嫂勸住了。”
泣不成聲qì bù chéng shēng哭得噎住了,出不來聲音。形容非常傷心。出自:《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盡夜哭泣,氣不屬聲。
如鯁在喉rú gěng zài hóu魚骨頭卡在喉嚨裏。 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出處: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註:“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雲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竭盡全力 jié jìn quán lì竭盡:用盡。用盡全部的力量。 出處 《宋書·宗越傳》:“誅戮群公及何邁等,莫不盡心竭力,故帝憑其爪牙,無所忌憚。”
他說話的聲音像是在沙漠許久不喝水的旅人,聲音沙啞的厲害。
他的聲音像砂紙磨過桌面壹樣沙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