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童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幼兒故事大全
成來語: 葉公好龍源
拼音: shègōng hào lóng
解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裏,把頭探進窗子。葉公壹見,嚇得拔腿就跑。
舉例造句:葉公好龍,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啟超《敬告國人之誤解憲政者》
拼音代碼: yghl
近義詞:表裏不壹、言不由衷
反義詞:名副其實、名實相符
燈謎: 傾古雄才愛中華
用法: 作定語、賓語;指表裏不壹
英文: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梁、柱子、門窗及所有家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繡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壹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⑵ 兒童成語故事100篇
兒童成語故事有:
1、病入膏肓
春秋時,晉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了壹位名叫緩的名醫去診治。在緩還未到之前,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在談話。壹個說﹔“來人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恐怕要傷害我們,我們該逃往哪裏﹕“另壹個回答說﹔”我們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們怎樣﹕”
緩到了之後,給晉公作了檢查,然後搖搖頭說﹔”妳的病已發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辦法不行,用針剌也剌不到患處,服湯藥力達不到,實在是無法醫治了。”晉景公嘆了口氣,說﹔”緩是壹位名不虛傳的醫生。”於是賞給了緩壹筆厚禮,送他回國。不久,晉景公果然病逝。
5、出奇制勝
戰國時,燕國國君昭王派大將樂毅率兵攻打齊國。樂毅足智多謀,很快就打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只有即墨城和呂城未被攻下。即墨城居民推選壹個叫田單的人擔任守城指揮。這時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兒子惠王繼承了王位。
田單想,燕軍強大,光憑勇敢是難以取勝的。於是他就派人到燕國,散布樂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惠王得知後,非常生氣,撤換了樂毅。田單利用這壹時機,襲擊燕軍。
他征集了壹千多頭牛,在它們的背上披上畫有龍紋的紅綢,在牛的角上綁上鋒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紮上用油浸泡過的蘆葦。
壹天夜間,田單挑選了五千名精壯的士兵,他們跟在牛的後面,點起火來。這群牛帶著烈焰,向燕軍兵營狂奔而去。燕軍兵營頓時起火。燕軍驚恐萬狀,四處潰逃,齊軍大勝,收復失去的土地。 西漢司馬遷在他撰寫的《史記》中,認為田單的這次勝利,是軍事上出奇制勝的典範。
⑶ 畫蛇添足的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版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權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壹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壹個人喝則有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倒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給蛇添足的那個人,正是因為做了多余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實際壹點,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二》
⑷ 兒童幼兒成語故事文字版
井底之蛙復壹只青蛙,住壹口制井裏。它高興時,在井裏跳來跳去,天熱了,在水中遊上遊下,覺得很快活:我是井裏的主人,多麽逍遙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樂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叫它。它擡起頭向井口壹看,只見壹只大海龜的頭幾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爿天。只聽見大海龜問它:青蛙老弟,妳見過大海嗎?青蛙說:大海有我的井大嗎?海龜老兄,歡迎妳下井來作客。大海龜被它說動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還沒跨進井去,右腿的膝蓋已被井欄絆住了。於是,大海龜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訴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廣。青蛙這才知道,井外還有這麽大的天地。它又驚奇又慚愧,感到自己的見識太渺小了。成語井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⑸ 少兒成語故事大全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裏。版
謀士徐庶向劉權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壹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壹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三顧茅廬成語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襄陽隆中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
三顧茅廬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 出師表》: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⑹ 少兒成語故事
成語: 蕭郎陌路
拼音: xiāo láng mò lù
解釋: 蕭郎:舊時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陌路:過路人。比喻女子對原來愛戀的男子視若路人,不願或不能接近,指分手。
出處: 唐·崔郊《贈去婢》:“侯門壹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拼音代碼: xlml
近義詞: 視同陌路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不再相愛
⑺ 兒童成語故事視頻160
《買櫝還珠》從前,壹個有壹顆漂亮的珍珠的楚國人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為珍珠做了壹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用翠鳥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 壹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過了幾天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珍珠交給楚人說:“先生,我買的只是盒子,您將壹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壹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買櫝還珠,我國古代成語,出自《韓非子》,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裏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⑻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八篇
成語壹《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成語二《萬死不辭》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壹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故事:在東漢末年,朝政的大權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這個人驕橫跋扈,出入宮廷敢用皇帝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壹律封為列侯。他還征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成語三《安居樂業》春秋時,有壹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著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⑼ 適合幼兒聽的成語故事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
此地無銀三百兩
畫蛇添足
盲人摸象
亡羊補牢
殺雞給猴看
畫餅充饑
調虎離山
狼狽為奸
嫁禍於人
殺雞取卵
井蛙立誌
⑽ 幼兒園成語故事《盲人摸象》幼兒表演臺詞
“盲人摸象”是大家熟悉的寓言,說的是四個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齒、腿和尾巴為依據,說大象的形狀像墻,像棍子,像柱子和繩子等,他們都自以為是,爭個不休。這則寓言使人們在忍俊不禁之時,得到啟示:識物、知人,應當力戒“以偏概全”。以後經常用“盲人摸象”來諷諭主觀片面的人。這個成語經常為人引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認識本課的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八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盲人摸象”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內涵。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講這個故事。 過程與方法: 1. 反復誦讀,在充分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課文。 2. 展開小組討論,對故事的思想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況之後再下結論。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壹方面,就妄下結論,要全面觀察,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重難點分析: 1. 學會本課生字詞,分角色朗讀課文。 2. 懂得“盲人摸象”這個成語的意思。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與設計說明: 第壹課時 壹、激趣導入。 1. 同學們,妳們見過大象嗎?能不能說壹說它們是什麽樣的? 2. 課件展示大象的圖片。 3.學生認真觀察,說壹說自己的感受。 4. 過渡:可是有幾位盲人,他們沒見過大象,也很想知道大象長得什麽樣?於是,他們就用手去摸大象,他們摸到的大象是什麽樣子呢?今天我們就壹起來學習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 教師出示學習要求,學生自讀課文。 (1)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順。 (2)盲人們摸到的大象分別是什麽樣子的? (3)和同學交流妳讀文後得到的啟示。 2. 認讀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讀壹讀,再集體朗讀,教師要強調要點。 (2)同桌互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3. 指名分段讀文,檢查學生讀通、讀準課文的情況。 4. 學生互相評議。 5. 出示帶生字的重點句子。 壹個盲人摸著了象的身子,就說:“我知道了,象原來像壹堵墻。”壹個盲人摸著了象的牙齒,就說:“象跟又圓又光滑的棍子壹樣。”第三個盲人摸著了象的腿,就說:“妳們倆說得多不對,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後壹個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來:“妳們都錯了!象跟繩子壹個樣!” (1)讀句子。 (2)讀句中的生字。 (3)去掉生字的讀音再讀。 6. 出示課件,用“與小象交朋友”的方式,檢查學生生字的認讀情況。 在本環節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 課件播放課文範讀錄音,學生邊聽邊把四個盲人認為象的樣子的句子在文中勾畫出來。 2. 朗讀第二自然段 (1)填表:課件展示表格 人物摸的部位得出結論 第壹個盲人 第二個盲人 第三個盲人 第四個盲人 (2)練習用“大象的……像……”來說話。 3. 課件展示學習提示。 小組讀第三自然段。 畫出牽象人說的話,讀壹讀。 討論、交流:盲人說的對不對?為什麽?他們錯在哪兒裏?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故事中的哲理。 4. 配樂分角色朗讀。 四、拓展練習 如果妳面對那幾個盲人,妳想對他們說些什麽呢?出示課件。 五、課下練習表演課本劇。 在學生練習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編演。 第二課時 壹、表演課本劇。 要求:課前充分準備,有角色分工,能補充部分臺詞,表情生動,形象。最好能結合課文內容和個人理解,加入自己再創作的內容。 1. 在小組中進行分工,練習合作表演。 2. 以小組在班上進行表演。 3. 同學互評。 對於這壹環節,教師要關註前期準備,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既要有故事情節,又要表現出人物特點,突出人物性格,進而彰顯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不要讓表演泛化,流於形式。 二、指導生字書寫。 本課生字筆畫較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在書寫中應該註意的問題。 1.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字形、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學生試說筆畫筆順。重點指導“象”的第六筆撇;“錯”的金字旁;“爭”的哪壹筆最長。 2. 認真描紅、試寫。提醒學生寫字姿勢及握筆姿勢。 3. 實物投影學生寫字作品,師生***同評價,爭當“未來書法家”。 教師要關註學生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筆畫和間架結構不好的及時進行修改。 4. 給生字組詞或用生字說壹句話。 5. 練習:邊讀邊寫。 三、總結:學完這課讓我們明白了,(出示課件)——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片面了解, 就輕易的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