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dì yǒu dàn xī huò fú
解釋不測: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出處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裏便有病?張千,妳再去看來。”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
例句梁斌《紅旗譜》第壹卷:“可也別太高興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
英譯Accidents can happen.
2、舍得壹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
解釋比喻再難的事,拼著壹死也敢幹下去。
出處《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壹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拼得壹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例句毛澤東《在中***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舍得壹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鳳,又名鳳姐兒,就是她說的。”
3、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m
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六回:“我外家哪裏敢作人情送禮物來,高扳他人?須知我是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叮叮當當的女兒,又不是個丫頭出身,如何受得這口氣?”
結構復句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為人
近義詞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例句俗話說: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這句話很適合他。
4、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 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
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結構復句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為人
近義詞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例句人們誇他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能包容別人的缺點。
5、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zhǐxǔ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xǔbǎi xìng diǎn dēng
解釋州官:壹州的長官;即太守或郡守。比喻反動統治者可以任意做壞事;而老百姓卻沒有壹點正當言行的自由。
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記載;田登做州官時;不許人提到他的名字;因為“登”和“燈”;同音;全州人把“燈”叫做“火”;到元宵節放燈時;出告示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近義詞肆意妄為
例句可是妳“~”。我們偶說壹句妨礙的話,妳就說不吉利。(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
英譯one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
成語故事北宋時,有個州的太守名田登,為人專制蠻橫,因為他的名字裏有個 "登"字,所以不許州內的百姓在談話時說到任何壹個與"登"字同音的字。於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來代替。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重則判刑,輕則挨板子。不少吏卒因為說到與"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壹年壹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依照以往的慣例,州城裏都要放三天焰火,點三天花燈表示慶祝。州府衙門要提前貼出告示,讓老百姓到時候前來觀燈。 可是這次,卻讓出告示的官員感到左有為難。怎麽寫呢?用上"燈"字,要觸犯太守;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明白。想了好久,寫告示的小官員只能把"燈"字改成"火"字。這樣,告示上就寫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貼出後,老百姓看了都驚吵喧鬧起來。尤其是壹些外地來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真的以為官府要在城裏放三天火呢!大家紛紛收拾行李,爭著離開這是非之地。當地的老百姓,平時對於田登的專制蠻橫無理已經是非常不滿,這次看了官府貼出的這張告示,更是氣憤萬分,忿忿他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什麽世道!"
6、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jīquǎnzhī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bùxiāng wǎng lái
解釋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出處《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彼此不往來
近義詞雞犬相聞
例句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英譯live within hail but never visit each other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來。司馬遷認為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