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下壹句:大浪淘沙沈者為金,風卷殘雲勝者為王。
大浪淘沙是句成語,比喻在激烈的鬥爭中經受考驗、篩選而留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並沒有上下句,出自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第三章《激流歸大海》:"這支隊伍經過嚴峻的鍛煉和考驗,質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來的精華。"不過有相關內容的下句。
解釋:只有在大風浪中的水域裏,才能夠洗凈(凈化)混入在沙石中的汙泥濁水。比喻,革命者要在長期的激烈的鬥爭中鍛煉成長並經受住考驗(篩選),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大浪淘沙,才能識得真金,風卷殘雲勝者為王,方知真金璀璨。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還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如高手下棋時,會往後多看幾步甚至幾十步,提前想到對手的招數,並找到應對的方法,壹個人只有想得夠深入、看得夠透徹,才能走得夠長遠。
深度思考是遇事不拘泥於現狀,懂得把問題放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中去思考,深度思考也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當壹個人的知識儲備越豐富、見識越廣時,他應對問題的能力也會越高。
真正限制妳變強大的,是妳的內心,壹個人思維的寬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那些能夠成大器的人,往往身上藏有以下這些異於常人的特征。
目光長遠,他們做的事情,總是為以後的三五年考慮,他們善於布局,絕不會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犧牲長久的利益。當然他們擁有長遠的目光,往往也源於他們知識和眼界足夠的廣,這是知識積累到壹定境界的必然結果。
大浪淘沙電影
這部電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經典。影片通過四位結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實地反映了第壹次國***合作時期的歷史。故事的大概內容是: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壹師範學校。
靳恭綬認識了***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壹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產黨員宋珠萍壹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
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壹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誌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