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典籍裏的中國屈原文案?

典籍裏的中國屈原文案?

法》之後,原以為又要等上個把月再更新,沒想到僅隔壹周之後,我們就看到了第七期《楚辭》。節目以戲劇的方式,精彩演繹了屈原的生平,生動闡釋了屈原初心不改的家國情懷和矢誌不渝的求索精神,再次令我們感動不已。

屈原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壹個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年都在過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我們多少讀過或者聽過《離騷》等屈原的作品;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對屈原還有許多不了解。比如屈原在《離騷》中自稱“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為什麽司馬遷又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稱“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究竟姓甚名誰?屈原死於端午,那麽又生於何年何月?節目中提到屈原做過三閭大夫、左徒,究竟是什麽官職?下面就跟大家聊聊這些問題。

劃重點

01

屈原生平知多少?

關於屈原的生平事跡,最可靠最系統的資料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開頭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是說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楚之同姓”是說屈原也是楚國貴族,與楚王是同壹個祖宗。不過,我們也註意到,節目中楚懷王叫熊槐,姓熊,屈原則姓屈,似乎不是“同姓”,這是怎麽回事呢?

《史記(傳世經典?文白對照)》

這就要說到先秦時期的姓氏文化。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姓是壹個氏族的血緣關系標誌;而氏則是氏族內家族分支的血緣關系標誌。比如屈原和楚懷王同屬羋姓,就是《羋月傳》的那個“羋”;熊氏源於殷周之際楚王室祖先鬻熊的名字,屈氏則源於春秋初年屈原的祖先也即楚武王之子瑕因功被封於屈地。所以,從同為羋姓後代的角度說,屈原是“楚之同姓”。

《羋月傳》

屈原的家族是楚國的顯貴家族,從春秋到戰國,屈氏的子孫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伐楚,代表楚國與中原諸侯在召陵舉行盟誓的正是屈氏家族的屈完。盟誓之前,齊桓公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想在屈完面前耀武揚威,結果屈完不卑不亢地說:“您若以德服人,天下誰敢不服?若想以武力脅迫,那我們楚國以方城山為城,漢水為池,您的兵再多,也不能把我們怎麽樣。”屈原辦外交“嫻於辭令”,可以說是繼承了祖上遺風。

《左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註全譯叢書)》

司馬遷說“屈原者,名平”,可節目中又根據屈原在《離騷》裏的自述說他父親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那麽屈原究竟是名平字原,還是名正則字靈均呢?這兩套名字是什麽關系呢?關於這個問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正則”“靈均”是屈原的小名、小字,也有人認為這是屈原的化名。不過大家意見比較壹致的是,“正則”“靈均”是對應於“平”“原”的。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正平可法則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為平以法天,字我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養民也。”也就是說,“正則”“靈均”其實是屈原對自己名字意涵的壹種闡釋,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楚辭補註(中華國學文庫)》

我們都知道傳說屈原死在端午節,也即五月初五這天。那麽屈原的生日是哪壹天呢?屈原《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講的就是他的生日。“攝提”是攝提格的簡稱,歲星紀年法把天宮劃分為子、醜、寅、卯等十二等分,稱為十二宮,歲星指向寅宮的那壹年叫寅年,別名叫攝提格。“陬”,指陬月,是正月的別稱。依照夏歷,正月是寅月。正月是壹年的開端,所以稱為“孟陬”。“庚寅”是屈原出生的日期,所以屈原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而具體的日期,不同的學者推算的結果不同,壹般認為浦江清先生推算的結論最為精細,即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

歲星紀年法,古代歲星就是木星

節目中,撒貝寧給屈原捎去了屈原老家秭歸的柑橘。而根據《水經註》的記載,“秭歸”這個名字就跟屈原有關。《水經·江水註》引袁山松說:“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意思是說屈原有個好姐姐,聽說屈原被流放回老家了,也回到了老家,勸說屈原想開點,全鄉的人都希望屈原聽從姐姐的意見,所以這地方名叫“秭歸”。這當然是後世附會的說法。不過,屈原可能確實有個姐姐,《離騷》提到“女_之嬋媛兮”,王逸註就說女_是屈原的姐姐。

《水經註(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註全譯叢書)》

劃重點

02

屈原做的什麽官?

節目中提到,楚懷王因為欣賞屈原寫作《橘頌》的才華德行而任命屈原為三閭大夫,讓他教育宗族子弟。雖然屈原出身的屈氏家族當時還很有勢力,但屈原這壹支似乎已經沒落了。屈原幼年可能很“貧賤”,他曾在《惜誦》中說:“忽忘身之賤貧。”東方朔《七諫》中也說:“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似乎就是說屈原早年在郢都附近的鄉村居住過。所以,楚懷王對屈原的任命,對屈原的知遇之恩,大概是令屈原感動不已的,所以屈原對他的感情非常深,以致在楚懷王客死秦國後,屈原還寫作了《招魂》來為他招魂。

屈原與楚懷王

那麽,三閭大夫究竟是個什麽官職呢?王逸註說:“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也就是說,三閭大夫應該是壹個負責管理王室宗族事務的官員,壹方面要“序其譜屬”,也即梳理宗族譜系關系;另壹方面要“率其賢良,以厲國士”,也就教育宗室賢良子弟,作為國民表率。屈原在《橘頌》中說:“年歲雖少,可師長兮。”可見其確實曾為“師長”。《離騷》中說:“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應該也是講自己對於宗室賢良子弟的教育栽培,因而“滋蘭樹蕙”這個成語現在也多用來指學校或老師培養英才的高尚行為。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又記載屈原曾“為楚懷王左徒”。“左徒”這個官職在史書中很少見,僅在《史記·春申君列傳》中還提到過。其中說楚考烈王即位後,“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說明春申君原來也擔任過左徒的職務,後來升任令尹(楚國的宰相)。春申君是考烈王當太子在秦國做人質時,陪伴在他身邊的大臣,說明“左徒”應該是壹個跟君主關系非常親密的職務,可能是君主的顧問侍從官之類。所以司馬遷說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也印證了左徒的身份特點。

《羋月傳》春申君黃歇

也有人認為春申君從“左徒”直接升任“令尹”,說明左徒的級別應該比較高。不過,君主即位後,越級提拔自己的親信,似乎也不是什麽難以理解的事,所以這個職務也不壹定多高級。但跟君主的關系壹定很親密,所以《史記》記載屈原被讒害後,懷王“怒而疏屈平”,就是被君主疏遠了。也有學者註意到,《文選》註在引用前述《史記·春申君列傳》時,把“左徒”寫成了“左司徒”,又不禁讓人聯想“左徒”跟“司徒”是不是有什麽關聯。

總之,由於資料不足,屈原身上還有不少未解之謎,值得我們進壹步去探討。不過,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屈原的偉大作品,去感受他的偉大精神!《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壹如夜晚的星空,絢爛瑰奇,令人神往!三全本《楚辭》,對屈原及其他楚辭作家的作品做了精彩的譯註,為我們掃除了閱讀的障礙,架起了通向偉大心靈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