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鄒忌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壹》,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並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壹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
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壹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復雜的鬥爭形勢遊說使諸侯采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
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2、曹劌?
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攻魯。時齊強魯弱,居於不利之地。本文述曹劌向魯公獻策,於長勺之戰中,以弱勝強,反映了曹劌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壹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3、魏征
他性格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常常惹得太宗大怒,但也因此獲得了太宗的賞識與尊重.壹次,長孫皇後聽說壹位姓鄭的官員有壹位才貌出眾的女兒,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太宗便下旨將這壹女子聘為妃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準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
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壹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裏;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禦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征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
魏征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壹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麽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4、裴度誠歸玉帶城市
他從少年是規範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誠實、努力,將來壹定會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歲時,有壹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遊覽。來寺院燒香的壹位中年婦女丟失了壹個綢布包,被裴度拾到,他壹連兩日在寺院門前等待失主。
當那位婦人兩日後從裴度手裏接過自己綢布包後,壹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婦人打開包裹,裏面是兩條鑲滿珍珠的玉帶。原來這位婦人是準備用這兩樣東西去官府贖她父親性命的。國灰其妳正蒙冤被判成死罪。
5、哥白尼
哥白尼在1506~1515年間已經寫成“太陽中心學說”的提綱——《試論天哥白尼與天體論體運行的假設》,可是《運行》壹書卻直到1543年他臨終時才出版。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問世,標誌著哥白尼體系的最後勝利。
1685年在大馬士革已有了哥白尼學說體系的譯本和詳盡的說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布魯諾,由於批判《聖經》並堅決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1600年2月,在羅馬鮮花廣場被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