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
語出《莊子·逸文》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裏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裏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這個成語講的是春秋時期楚國葉(今河南葉縣)的葉公子高很喜歡龍,家裏到處都畫著龍。天上的龍知道了,就來到他家,龍從窗戶上向裏看。葉公壹看見龍,嚇得面無人色,失魂落魄。以後,人們就諷刺那些只是口頭上說喜歡,言行卻不壹致的人為“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壹》:“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壹只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2. 各種寓言故事的文言文(不要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畫蛇添足、刻舟求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註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裏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壹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
全書的內容較雜,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 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 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壹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 領,現在妳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
妳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妳前面行走,妳跟隨在我後面, 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壹起)走。野 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3.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壹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土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壹軍皆驚. 牧童與畫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壹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壹日曝(pù曬)書畫,有壹牧童見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chù收縮)入兩股間,今乃掉(搖擺)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4. 有關寓言成語古文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壹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藥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壹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 背水壹戰 · 半途而廢 · 不貪為寶 · 白頭如新 · 百聞不如壹見 · 不為五鬥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標新立異 · 不學無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遠千裏 · 不因人熱 · 別有天地 · 不遺余力 · 百折不撓 · 百丈竿頭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雲 · 賓至如歸 · 拔幟易幟 · 殘杯冷炙 · 寸草春暉 · 草船借箭 · 乘風破浪 · 才高八鬥 · 城狐社鼠 · 滄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門立雪 · 長驅直入 · 車水馬龍 · 乘興而來 · 沈魚落雁 · 乘人之危 · 車載鬥量 · 大筆如椽 · 打草驚蛇 · 雕蟲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無私 · 當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當務之急 · 開誠布公 · 不得要領 · 拋磚引玉 · 二桃殺三士 · 爾虞我詐 · 罰不當罪 · 奮不顧身 · 分崩離析 · 風吹草動 · 覆巢無完卵 · 分道揚鑣 · 奉公守法 · 負荊請罪 · 發奸擿伏 · 返老還童 · 發蒙振落 · 風聲鶴唳 · 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後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後起之秀 · 後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後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壹毛 · 膠漆相投 · 舉壹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後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 困獸猶鬥 · 開天辟地 · 口若懸河 · 空中樓閣 · 刻舟求劍 · 膾炙人口 · 狼狽不堪 · 力不從心 · 兩敗俱傷 · 樂不思蜀 · 老當益壯 · 勞而無功 · 論功行賞 · 老馬識途 · 老牛舐犢 · 老嫗能解 · 老生常談 · 梁上君子 · 藍田生玉 · 濫竽充數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買櫝還珠 · 馬革裹屍 · 門可羅雀 · 名落孫山 · 孟母三遷 · 馬首是瞻 · 毛遂自薦 · 門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雞 · 怒發沖冠 · 鳥盡弓藏 · 南柯壹夢 · 弄巧成拙 · 窮兵黷武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難兄難弟 · 南轅北轍 · 天真料漫 · 千變萬化 · 七步之才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盡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鈞壹發 · 千裏鵝毛 · 黔驢技窮 · 千慮壹得 · 巧取豪奪 · 七擒七縱 · 杞人憂天 · 曲突徙薪 · 千萬買鄰 · 犬牙交錯 · 千人所指 · 千載難逢 · 氣壯山河 · 日不暇給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人給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傑地靈 · 日暮途窮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棄我取 · 忍辱負重 · 任人為賢 · 人人自危 · 如釋重負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魚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釋卷 · 士別三日 · 死不旋踵 · 師出無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傷風敗俗 · 三顧茅廬 · 雙管齊下 · 死灰復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內皆兄弟 · 屍居余氣 · 司空見慣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遷之教 · 三人成虎 · 殺身成仁 · 水深火熱 · 識時務者為俊傑 · 三生有幸 · 屍位素餐 · 塞翁失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隨月讀書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敵愾 · 同仇敵愾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同甘***苦 · 同工異曲 · 天經地義 · 天下無雙 · 天涯海角 · 天衣無縫 · 壹夔已足 · 窮兵黷武 · 莊周夢蝶 · 曾參殺人 · 以強淩弱 · 完壁歸趙 · 韋編三絕 · 無出其右 · 為虎作倀 · 刎頸之交 · 無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萬死不辭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五色無主 · 亡羊補牢 · 未雨綢繆 · 妄自尊大 · 下筆成章 · 下車泣罪 · 先發制人 · 興高采烈 · 心曠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關 · 先聲奪人 · 小巫見大巫 · 小時了了 · 小心翼翼 · 壹敗塗地 · 有備無患 · 壹不做、二不休 · 壹傅眾咻 · 壹傅眾咻 · 以強淩弱 · 飲醇自醉 · 壹代楷模 · 壹發千鈞 · 約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葉公好龍 · 以管窺天 · 言過其實 · 壹國三公 · 以規為滇 · 愚公移山 · 壹鼓作氣 · 壹揮而就 · 與虎謀皮 · 異軍突起 · 有腳陽春 · 以卵擊石 · 以鄰為壑 · 夜郎自大 · 壹毛不拔 · 壹鳴驚人 · 壹木難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豐 · 有名無實 · 壹諾千金 · 壹暴十寒 · 壹竅不通 · 壹錢不值 · 予取予求 · 壹丘之貉 · 壹日千裏。
5. 源自寓言古文的成語的成語有哪些源自寓言:
畫蛇添足
鷸蚌相爭
刻舟求劍
鵬程萬裏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驚弓之鳥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源自古文:
不求甚解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舍身取義 (孟子 《魚我所欲也》)
世外桃源陶 (淵明 《桃花源記》)
百廢具興 (範仲淹 《嶽陽樓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有水落石出 (歐陽修 《醉翁亭記》)
妄自菲薄和三顧茅廬 (諸葛亮 《前出師表》)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孫權勸學》)
撲朔迷離 (漢樂府 《木蘭詩》)
心曠神怡 (範仲淹 《嶽陽樓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溫故知新 (《論語》)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