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故事書名,出自《孟子·告子上》。

成語故事書名,出自《孟子·告子上》。

壹、註音

shùn fā yú quǎn mǔ zhī zhōng,fù shuō jǔ yú bǎn zhù zhī jiān,jiāo gé jǔ yú yú yán zhī zhōng,guǎn yí wú jǔ yú shì,?sūn shū áo jǔ yú hǎi,bǎi lǐ xī jǔ yú shì。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gù tiān jiàng jiàng dà rèn yú shì rén yě,bì xiān kǔ qí xīn zhì,láo qí jīn gǔ,è qí tǐ fū,kōng fá qí shēn,xíng fú luàn qí suǒ wéi,suǒ yǐ dòng xīn rěn xìng,zēng yì qí?suǒ bù néng。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rén héng guò,rán hòu néng gǎi;kùn yú xīn,héng yú lǜ,ér hòu zuò;zhēng yú sè,fā yú shēng,ér hòu yù。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 ,發於聲,而後喻 。

rù?zé wú fǎ jiā bì shì,chū zé wú dí guó wài huàn zhě,guó?héng wáng。rán hòu zhī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lè yě。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二、釋義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壹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壹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壹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壹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三、出處:戰國時期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壹部對話體著作。

二、賞析

文章開頭,作者壹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壹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壹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

但另壹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誌,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壹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

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

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壹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人就在這壹切與憂患的鬥爭中,壹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壹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誌、情感、創造能力,壹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百度百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