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十八個思成語故事

十八個思成語故事

1、天道酬謝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壹,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壹天在家讀書,對壹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壹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麽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壹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壹分辛苦壹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壹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壹面之交,大可去施展壹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壹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壹分耕耘,壹分收獲,是指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處:出自 《論語》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2、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麽轟轟烈烈,卻能把壹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壹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壹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裏那麽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壹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壹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裏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壹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禦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壹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壹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妳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成語出自 《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3、囫圇吞棗從前壹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壹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事半功倍戰國時期,孟子問公孫醜如何看待統壹中國,他說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國家富強而最終消滅昏庸殘暴的商紂王.現在擁有萬輛兵車泱泱大國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外面的人會來歸順,只做壹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5、手不釋卷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6、亡羊補牢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7、弄巧成拙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壹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托,畫壹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著色最後壹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壹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著色,妳們須小心些,不要著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妳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復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妳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麽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 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壹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嘩眾取寵,只有他壹個人裝模作樣地壹言不發. 有人問他:“妳為什麽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麽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童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 眾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麽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壹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著色吧.” 童仁益說著,用心在瓶口畫了壹枝艷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壹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幹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妳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著,把畫撕個粉碎.眾弟子看著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8、雪中送炭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範成大壹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壹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9、南柯壹夢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壹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壹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壹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壹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沈沈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壹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於弊生得壹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壹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於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壹呆就是20年.淳於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為,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贊.皇帝幾次想把淳於尊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淳於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於尊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淳於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有壹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壹個個嚇得面如土色,妳看我,我看妳,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妳們平田養尊處優,享盡榮華,朝中壹旦有事,妳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壹句話都不說,要妳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於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於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於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壹無所知,與敵兵剛壹接觸,立刻壹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壹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壹枝樹幹而已. 10、奮不顧身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壹向沒什麽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願望. 成語解釋:“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成語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11、名落孫山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壹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壹次,他和壹個同鄉的兒子壹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壹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壹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壹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壹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壹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12、後生可畏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壹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壹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壹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禦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禦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妳參政壹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禦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妳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妳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妳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壹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壹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13、老馬識途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壹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壹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壹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壹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成語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14、力不從心東漢時,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領幾十個人現使西域,屢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經過了27個年頭,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捎至漢朝,請求和帝劉肇把他調回.此信未見反應.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這樣的幾句話:“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齡最大,現在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發已白,兩手不遂,耳朵不靈,眼睛不亮,扶著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亂事件發生,班超的氣力,不能順從心裏的意願了,這樣,對上會損害國家的長治之功,對下會毀壞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實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劉肇被深深地感動了,馬上傳旨調班超回漢.班超回到洛陽不到壹個月,就因胸脅病加重而支世,終年71歲. 成語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 成語釋義: 比喻力量不夠,無法實現願望. 15、取長補短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壹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壹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