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麽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壹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裏。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註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妳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妳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二:濫竽充數
爸爸在《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給我讀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很喜歡聽吹芋,但他喜歡聽大家壹齊吹,那裏面有個南郭先生混在裏面,不會吹但裝成會吹的樣子。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和他的父親不壹樣,他喜歡聽壹個人吹,南郭先生聽說以後,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說,這個成語故事是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蒙混壹時,但是無法蒙混壹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真才實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刻苦學習鉆研,努力拼搏得來的。“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只是暫時的、短暫的,最後還是要被時代前進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問我,妳在平時的學習中是甘當“濫竽充數”的南郭,還是做奮力搏擊的雄鷹?二者必擇其壹。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後還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頑強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做壹個真才實學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壹座大山腳下住著壹個農夫,他每天壹大早就到田裏幹活,特別辛苦。
有壹天,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壹只野兔從草叢裏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壹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壹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壹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裏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麽專心了。
他幹了壹會兒就朝草叢裏瞄壹瞄。聽壹聽,希望再有壹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壹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壹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裏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壹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謝謝大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於成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範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誌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壹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壹頭鉆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苦。
張載在壹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誌,用來幫助妳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壹樣愛護,來幫助妳成功。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五:不恥下問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壹個教育家,還被人們稱為“聖人”。他為人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請教。
有壹次,孔子到太廟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別人發問,旁邊的人看見了,忍不住說:“難道妳不是聖人嗎?為什麽還要別人呢?”孔子聽了謙虛地說:“不懂就問嘛,有什麽不好呢?”
還有壹次,壹個弟子問孔子:“為什麽孔圉死後被人們稱為“孔文”呢?”孔子回說:“因為他不恥下問,還聰明好學呢!”
我讀完這兩個故事,才知道成語中的心不恥下問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會覺的恥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績好的同學能放下架子虛心請教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也能向學生請教,長輩能向孩子請教的好觀象,我覺得他們壹點不會覺得恥辱,因為他們也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覺的是千真萬確的,我要緊緊記住這個真理。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六: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裏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壹個人來買。
壹會兒走過來壹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七:壹言為重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被孝公封於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將要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壹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言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就賞給黃金十金。開始,人們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響應。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柱搬到北門,賞給黃金五十金。這時,有壹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果真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百姓認為商鞅說話算數,都相信新法,服從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極力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種情形下,他寫了《商鞅》這首詩:“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說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樣,說話算數,取信於民,使新法繼續貫徹下去。
根據商鞅變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詩,人們便引申出“壹言為重”這個成語,比喻說話算數,言行壹致。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八: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壹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壹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壹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壹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裏卻無動於衷,仍然壹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妳不要生氣了!不是妳彈的曲子不好聽,是妳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九:壹毛不拔
楊子取為我,拔壹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壹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壹時期,有壹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壹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妳身上壹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妳幹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壹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妳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壹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壹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歸趙
楚國有壹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壹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壹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壹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壹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