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天下壹統的成語中第二個是海字的是什麽
四海為家、五湖四海、名揚四海、揚名四海、九洲四海、誌在四海、九州四版海、四海升平、四權海飄零、四海困窮、目空四海、囊括四海、四海承風、四海升平、四海鼎沸、四海承平、富有四海、五洲四海、眼空四海、四海壹家、四海九州、四海他人、四海晏然、四海波靜
2. 形容天下的成語
經緯天下、功蓋天下、包打天下、壹統天下、天下為籠、勢傾天下、威震天下、內壹匡天下、譽滿天下容、浪跡天下、天下無雙、平治天下、從天而下、天高聽下、天下大亂、天下太平、馳名天下、席卷天下、天下為家、無敵天下、天下旦伐測和爻古詫汰超咯第壹、掃除天下、天下無敵、縱橫天下、兼善天下、天下壹家、天高地下、名高天下、普天之下、天下洶洶,疑誤天下、甲冠天下、天下為籠、勢傾天下、獨步天下、天下為家、無敵天下、兼善天下、天高地下、普天之下、澄清天下、權傾天下、懷柔天下、天下獨步、馬上得天下、無敵於天下、桃李滿天下、桃李遍天下、言語妙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天下為己任、挾天子以令天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天下烏鴉壹般黑、壹葉落知天下秋、滑天下之大稽、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 形容天下壹統的成語
壹統天下:基本解釋:原指統壹的國家,現多指某壹地區或某壹機構不貫徹上內級意圖而形成的獨立王國容。也泛指為少數人所霸占的某壹領域。
拼音讀法:yī tǒng tiān xià
使用舉例:秦始皇~,做了秦朝的開國皇帝。
近義詞組:獨立王國
反義詞組:四分五裂、壹盤散沙
使用方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4. 形容天下統壹最後壹個字是家字的成語
天下壹家。抄
成語解釋
編輯
成語: 天下壹家
拼音: tiān xià yī jiā
解釋: 視天下人為壹家,和睦相處。也指全國統壹。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壹家,以中國為壹人者,非意之也。”
詞語辨析
編輯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全國統壹
5. 關於天下的成語
經緯天下、功蓋天下、包打天下、壹統天下、天下為籠、勢傾天下、威震天下、內壹匡天下、譽滿天下、浪跡天下、天容下無雙、平治天下、從天而下、天高聽下、天下大亂、天下太平、馳名天下、席卷天下、天下為家、無敵天下、天下第壹、掃除天下
6. 壹統天下類似的成語
拼音: yī tǒng tiān xià 近義詞: 壹匡天下 壹齊天下 天下壹家 天下壹宗 平治天下 掃除天專下 成語:屬 壹統天下 拼音: yī tǒng tiān xià 解釋: 天下:指全國。原指統壹的國家,現多指某壹地區或某壹機構不貫徹上級意圖而形成的..
7. 形容天下的成語有哪些
壹統天下、壹匡天下、天下壹家、天下為家、普天之下。
8. 形容天下的成語有哪些
壹統天下 [yī tǒng tiān xià]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天下:指全國。原指統壹的國家,現多指某回壹地區或某壹機答構不貫徹上級意圖而形成的獨立王國。也泛指為少數人所霸占的某壹領域。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壹統天下。”
9. 關於天下的成語有哪些
安居樂業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八纮同軌 指天下壹統。八纮,指八方極遠之地。
出處:《晉書·武帝紀》:“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纮同軌,祥瑞屢臻。”
拔山蓋世 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壹。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百鳥朝鳳 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出處:宋·李昉等《太平禦覽》九百壹十五卷引《唐書》:“海州言鳳見於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
包打天下 包:承擔全部任務,負責完成。將打天下的整個任務承擔下來。常指人逞強爭勝。
出處:《求是》1996年第17期:“這類機構並不影響各個公司、企業實施光彩事業項目,更不能包打天下。”
包舉宇內 包舉:統括;宇內:天地之間,即天下。並吞天下,占有壹切。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北辰星拱 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才氣無雙 英勇的氣慨,天下沒有第二個人。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草行露宿 走在野草裏,睡在露天下。形容走遠路的人艱苦和匆忙的情形。
出處:《晉書·謝玄傳》:“聞內生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澄清天下 指整肅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復歸太平。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
馳名天下 馳:傳揚。形容名聲傳播得很遠。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涑水》:“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麽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出處:《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大而化之 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後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出處:《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聖。”
倒戢幹戈 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同“倒載幹戈”。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幹戈,示不復用兵。”
倒載幹戈 倒:把鋒刃向裏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幹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出處:《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德本財末 指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
出處: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壹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東西南北 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鬥南壹人 鬥南:北鬥星以南。指天下,海內。指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識獨壹無二。
出處:《新唐書·狄仁傑傳》:“狄公之賢,北鬥之南,壹人而已。”
獨步天下 獨步:獨壹無二,特別突出。超群出眾,無人可比。
出處:《後漢書·戴良傳》:“獨步天下,誰與為偶!”
二分明月 古人認為天下明月***三分,揚州獨占二分。原用於形容揚州繁華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當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出處:唐·徐凝《憶揚州》詩:“蕭娘臉上難生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放眼世界 放眼:放開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狹小範圍內。放開眼界,縱觀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出處:元·張養浩《過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獨倚欄,古今如夢水雲間。”
風調雨順 調:調和;順:和協。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出處:《六韜》:“既而克殷,風雕雨順。”
鳳引九雛 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
出處:《晉書·穆帝紀》:“(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
撫綏萬方 撫綏:安定、安撫;萬方:萬邦,萬族。指安定天下。
出處:《尚書·太甲上》:“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櫜弓臥鼓 藏弓息鼓。指戰事停息,天下太平。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弛使四夷,復其爵號。然後還師振旅,櫜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各安生業 各自安於賴以生活的職業。生業:謀生之業。
出處:《北史·隋煬帝紀》:“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
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各得其宜 指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出處:《荀子·正論》:“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各取所需 各自選取自己所需要的。
出處:巴金《在尼斯》:“讀者們不是壹塊鐵板,他們有各人的看法,他們是‘各取所需’。”
公私兩利 指對公家私人都有好處。同“公私兩濟”。
出處:《文獻通考·征榷四》:“惟有於耍鬧坊場之地,聽民醞造,納稅之後,從便酤賣,實為公私兩利。”
功蓋天下 功勞天下第壹。
出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正此之謂也。”
國泰民安 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海內鼎沸 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出處:《後漢書·袁術傳》:“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何如?”
海晏河清 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唐·薛逢《九日曲池遊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河海清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出處:清·納蘭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樂康。”
河溓海晏 猶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唐·陳集源《龍龕道場銘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河溓海夷 猶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宋書·禮誌三》:“故精緯上靈,動殖下端,諸侯軌道,河溓海夷。”
河清海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出處:明·張居正《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垂衣而治,際河清海宴之期;乘鉞有虔,鼓雷厲風飛烈。”
河清海晏 河:黃河;晏:平靜。黃河水清了,大海沒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橫行天下 橫行:縱橫馳騁,毫無阻擋。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礙。亦形容東征西戰,到處稱強,沒有敵手。
出處:《荀子·修身》:“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懷柔天下 使天下歸服。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服。
禍亂滔天 形容災禍、戰亂極其嚴重,天下動蕩不安。
極天罔地 指遍天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壹回:“聽哀告,聽哀告!賤軀流落誰知道,誰知道!極天罔地,罪惡難分顛倒。”
家藏戶有 指家家都有。
出處:昆曲《十五貫》第六場:“本縣民風澆薄,賭風極盛,這骰子麽,家藏戶有,不足為奇。”
甲冠天下 甲冠:第壹。稱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無與倫比。
兼善天下 兼善:使大家都有好處。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出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皆大歡喜 皆:都。人人都高興滿意。
出處:《金剛經》:“皆大歡喜,信守奉行。”
結繩而治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出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盡如人意 盡:全;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出處:宋·劉克莊《後村全集·李艮翁禮部墓誌銘》:“然議者但以為恩澤侯挾貴臨民,安得盡如人意。”
經緯天下 經,緯:治理。指治理國家。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九合壹匡 合:聚集。匡:救助,幫助,拯救。“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省略語。原指春秋時代齊桓公多次會合各國諸侯,稱霸華夏,使混亂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後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國才能。
九州四海 猶言天下。泛指全中國。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
出處:《抱樸子·金丹》:“其壹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救世濟民 挽救天下,拯濟百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壹十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
絕世無雙 絕世:冠絕當代;無雙:獨壹無二。姿才超眾,天下無與倫比。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壹:“我看此女妖嬈艷冶,絕世無雙。”
攬轡澄清 攬轡:拉住馬韁;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壹件工作之始,即立誌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
出處:《後漢書·範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
攬轡中原 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壹件工作之始,即立誌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同“攬轡澄清”。
朗朗乾坤 朗朗:明朗、清亮;乾坤:原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這裏指天地、世界等。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出處:元·李文慰《燕青博魚》第壹折:“清平世界,浪蕩乾坤,妳怎麽當街裏打人。”
浪跡天下 浪跡:到處流浪。到處流浪,足跡遍天下。
出處:宋·李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壹》:“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
浪跡天涯 浪跡:到處流浪。到處流浪,足跡遍天下。
出處:宋·李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壹》:“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立國安邦 建立國家,安定天下。亦作“立業安邦”。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壹折:“妳看我立國安邦為相宰,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元·宮大用《七裏灘》第壹折:“自開基起運,立國安邦,坐籌帷幄,竭力疆場。”
立業安邦 建立國家,安定天下。同“立國安邦”。
出處: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壹折:“想五帝之世,求賢用士,立業安邦,妳是不知也。”
兩全其美 美:美好。指做壹件事顧全到雙方,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司徒,妳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
六合之內 六合:天地及東南西北。指天下。
出處:《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存。”
率土歸心 率土:四海之內。指天下歸心。同“率土宅心”。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
率土同慶 猶言普天同慶。天下的人或全國的人***同慶祝。
出處:唐·白居易《賀上尊號後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書,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歡呼,自天降休,率土同慶。”
率土宅心 率土:四海之內。宅心:歸心。指天下歸心。
出處:《晉書·後妃傳下》:“領司徒蔡謨等上奏曰:‘嗣皇誕哲岐嶷, 繼承天統,率土宅心,兆庶蒙賴。’”南朝·梁武帝《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詔》:“威惠外宣,德行內敏,群後歸美,率土宅心,可立綱為皇太子。”
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出處:《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馬入華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處:《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麥穗兩歧 壹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後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麥秀兩岐 岐,同“歧”。壹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同“麥秀兩歧”。
麥秀兩歧 ①壹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冒大不韙 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同“冒天下之大不韙”。
民安國泰 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民安物阜 阜:多。人民平安,物產豐富。形容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景象。
出處:明·朱有燉《靈芝慶壽》第壹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民康物阜 阜:多。人民平安,物產豐富。形容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景象。
出處:明·朱有燉《靈芝慶壽》第壹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名高天下 比喻全國聞名。
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
名滿天下 天下聞名。形容名聲極大。
出處:《管子·白心》:“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
名揚四海 四海:天下。名聲傳揚到天下。形容名聲很大。
出處: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
磨杵成針 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逆取順守 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出處:《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國。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
出處:《孟子·公孫醜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普天率土 普天:整個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內。指全中國或全世界。
出處:《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普天同慶 天下的人或全國的人***同慶祝。
出處:《三國誌·魏書·郭淮傳》:“今溥(普)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普天匝地 滿天遍地,普天下。
普天之下 指整個天下;遍天下。
出處:《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溥天率土 指整個天下、四海之內。
出處:語出《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溥天同慶 遍天下的人壹同歡慶。
千倉萬箱 形容因年成好,儲存的糧食非常多。
出處:《詩·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抱樸子·極言》:“千倉萬箱,百壹耕所得。”
千裏同風 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漢·王充《論衡·雷虛》:“夫千裏不同風,百裏不***雷。”
清平世界 清平:安定,太平;世界:這裏是世道的意思。指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妳須不是史思明的賊黨,清平世界,誰敢調弄良家女子。”
權傾天下 權勢壓倒天下。形容權勢極大。
穰穰滿家 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
掃除天下 掃除:消除,肅清。肅清壞人,安定社會。
出處:《後漢書·陳蕃傳》:“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
山溜穿石 山裏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聲振寰宇 寰宇:天下。形容聲威極盛。
出處:《南史·梁本紀論》:“介胄仁義,折沖尊俎,聲振寰宇,澤流遐裔。”
繩鋸木斷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聖主垂衣 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葛亮乾坤。”
十風五雨 十天壹刮風,五天壹下雨。形容風調雨順,氣候適宜。
出處:漢·王充《論衡·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壹風,十日壹雨。”
十雨五風 十天下壹場雨,五天刮壹次風。謂風調雨順。
出處:前蜀·杜光庭《畫五嶽諸神醮詞》:“上扶邦國,傍祐黎元。調十雨五風以登稼穡,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
時和年豐 和:和平;年:年成;豐:盛,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出處:《詩經·小雅·華疏》:“萬物盛多,人民忠孝,則致時和年豐,故次華黍,歲豐宜黍稷也。”
時和歲豐 四時和順,五谷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出處: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見時和歲豐,雨雪應時,輒喜不自勝,舉酒以屬群臣。”
時和歲稔 四時和順,五谷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時和歲稔,尚爾虛乏,儻值水旱,寧可熟念?”
勢傾天下 形容權勢極大,壓倒壹切人。
出處:《三國誌·魏書·袁紹傳》:“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壹定能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四海波靜 比喻天下太平。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出處:《三國誌·蜀誌·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四海升平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寡人禦極以來,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寧靖。”
10. 形容天下統壹的成語是什麽
壹統復天下、天下為籠、壹齊天下、制萬眾壹心、 眾誌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