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肉味。孔子追隨魯昭公逃亡齊國,做了齊大夫高昭子的家臣,作為進見齊景公的臺階。第二年,孔子和齊國的樂官談論音樂,欣賞虞舜傳下來的《韶》,學著奏唱,專心致誌。《論語·述而》: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個月辨不出吃肉的味道。他說:“沒有想到舜時創作音樂達到了這樣高的水平啊!”成語“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樂曲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亦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原文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壹往情深。《晉書·桓宣傳》:東晉名將桓伊,字叔夏,小名子野,與謝石、謝玄壹起參加淝水之戰,因軍功封為右軍將軍。桓伊還是壹個音樂家,擅長吹笛,號稱“江左第壹”,後世琴曲《梅花三弄》即據其笛曲改編而來。晉孝武帝因小人挑撥,曾對位高權重的謝安產生疑忌,桓伊在宮廷宴會上高歌《怨詩》,以周公旦作譬喻,為謝安鳴不平。聲音慷慨,俯仰可觀,令晉孝武帝十分慚愧。《世說新語·任誕》:桓伊每逢聽到別人不加伴奏的清歌,總是幫腔呼喊:“奈何!”謝安聽見了,說:“桓伊可以說是對音樂壹往情深的了。”《古今音樂》:“奈何,曲調之遺音也。”即壹人唱,眾人喚“奈何”幫腔相和。成語“壹往情深”,指對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原文是“子野可謂壹往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