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四字成語第三個字是水

四字成語第三個字是水

1. 第壹字是波,第三字是水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成語詞目 解釋

波光粼粼 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凈。波光明凈。

波譎雲詭 譎:詭:怪異,變化。好象雲彩和水波那樣,形態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構造就象雲彩、波浪壹樣千姿百態。後多。

波瀾老成 波瀾:波濤,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練。形容文章氣勢雄壯,語句老練。

波瀾壯闊 比喻聲勢雄壯或規模巨大。

波濤洶湧 洶湧:水勢騰湧的樣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波波碌碌 奔走忙碌的樣子。

波光鱗鱗 形容波光像魚鱗壹樣層層排列。

波駭雲屬 猶波屬雲委。比喻連續不斷,層見疊出。

波流茅靡 隨波逐流,隨風而倒。比喻胸無定見,趨勢而行。

波路壯闊 波路:波濤。比喻規模宏偉,聲勢浩大。同“波瀾壯闊”。

波羅塞戲 即雙陸。古代遊戲,二人相博,類似下棋。

波羅奢花 即雞冠花。

波屬雲委 屬:連接;委:累積。波濤連綿,雲層堆疊。比喻連續不斷,層見疊出。

不服水土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來。

打落水狗 比喻繼續打擊已經失敗的壞人。

風起水湧 大風刮起,水波洶湧。

風行水上 比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

黃河水清 黃河之水常年混濁,如果變得清澈則被視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見的、難得的事情。

火耕水耨 耨:除草。古代壹種原始耕種方式。

鏡花水月 鏡裏的花,水裏的月。原指詩中靈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後比喻虛幻的景象。

木本水源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潑冷水 比喻挫傷別人的熱情或興致。

山長水遠 比喻道路遙遠艱險。

山高水長 象山壹樣高聳,如水壹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範或聲譽象高山壹樣永遠存在。後比喻恩德深厚。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形容山水景色秀麗。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山清水秀 形容風景優美。

山窮水盡 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問諸水濱 濱:水邊。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幹。

壹尺水十丈波 比喻說話誇張,不真實。

2. 成語第三個字是水

成語第三個字是水 :

鏡花水月、

山清水秀、

問諸水濱、

陸詟水栗、

山高水長、

山重水復、

山明水秀、

山高水低、

冰清水冷、

木本水源、

風行水上、

雲心水性、

盂方水方、

潑冷水、

山長水遠、

山長水闊、

火耕水耨、

山光水色、

救民水火、

打落水狗、

油光水滑、

不服水土、

勢如水火、

壹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楊花水性、

山膚水豢、

風門水口、

魚大水小、

山眉水眼、

火耕水種

3. 第三個字是水的四字成語大概需要4

成語查詢結果 成語詞目 釋義 出處 人氣 不服水土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429 不通水火 形容跟人不相往來。 《漢書·孫寶傳》:“杜門不通水火。”

467 打落水狗 比喻繼續打擊已經失敗的壞人。 634 風起水湧 大風刮起,水波洶湧。

宋·蘇軾《後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

461 風行水上 比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 《周易·渙》:“象曰:風行水上,渙。”

543 黃河水清 黃河之水常年混濁,如果變得清澈則被。 。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 599 火耕水耨 耨:除草。

古代壹種原始耕種方式。 《史記·平淮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

609 鏡花水月 鏡裏的花,水裏的月。

原指詩中靈活而。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

525 木本水源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

《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

718 潑冷水 比喻挫傷別人的熱情或興致。

492 山長水遠 比喻道路遙遠艱險。 唐·許渾《將為南行陪尚書崔公宴海榴堂》詩:“謾誇書劍無好處。

435 山高水長 象山壹樣高聳,如水壹般長流。

原比喻。

唐·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 喬木何許兮,山。

537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

多指人的死亡。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萬壹有些山高水低,有甚把臂,。

538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凈。

形容山。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詩:“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 。

458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

493 山清水秀 形容風景優美。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

。 504 山窮水盡 山和水都到了盡頭。

比喻無路可走陷入。

宋·陸遊《遊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471 問諸水濱 濱:水邊。

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

《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給?昭王。 。

411 壹尺水十丈波 比喻說話誇張,不真實。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謗毀 者作詩以贈之》之壹:“須知壹尺。

535 壹碗水端平 比喻處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壹方。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