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臥薪嘗膽成語故事

臥薪嘗膽成語故事

臥薪嘗膽成語故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與附近的越國向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機發兵攻打越國,吳越兩國發生壹場大戰。吳王闔閭滿懷信心,沒想到最終打了個敗仗,他也因傷重而亡,臨死時囑咐兒子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後來,夫差即位,發誓消滅越國,他叫伍子胥和另壹個大臣伯嚭每日操練兵馬,做好攻打越國的準備。過了三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於是勾踐派大夫文種到吳王營裏去求和,並買通吳國的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最後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到吳國為奴。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壹間石屋裏,還叫勾踐給他餵馬拉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就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怕眼前的安逸生活會消磨誌氣,他搬進破舊的馬廄中居住,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在吃飯的地方掛上壹個苦膽,每到吃飯的時候,就先嘗壹嘗苦味,自問“妳忘了會稽的恥辱嗎”?如此雷打不動堅持了二十年。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壹個霸主。

臥薪嘗膽簡評

“臥薪嘗膽”這個詞第壹次出現,是在蘇軾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裏。所謂擬,就是假設,假設孫權寫壹份信給曹操,蘇軾大肆發揮自己想象力,提到了“臥薪嘗膽”。這裏的“嘗膽”在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但是真實性也很難考證,而"臥薪”則是蘇軾自己發揮。

到了南宋時期,“臥薪嘗膽”開始慢慢和越王勾踐聯系到壹起,也經常和吳王夫差聯系到壹起,他們兩個人都臥薪嘗膽,最後都功成名就。其實也很奇怪,明明壹個是臥薪嘗膽的主角,壹個是臥薪嘗膽後要幹掉的反派,卻都和同壹個詞,用同壹種敘事方式聯系到了壹起。

直到明清時期,民間戲劇隨著工商業的繁榮逐漸興起,臥薪嘗膽這麽好的故事架構當然不能錯過,於是越王勾踐和臥薪嘗膽的故事才成為主流,並且細節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豐富。其中我們熟悉的勾踐床頭掛個膽,天天舔壹口告訴自己不要忘記仇恨和夢想,為夫差嘗糞便忍辱負重等等細節都是這段時間裏加進去的。

這個敘事模式是如此的戲劇性,戲劇到每壹個時代的人都喜歡它,特別是元明清三個朝代,整個中原大環境都不那麽美好,這樣的故事就更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