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同嚼蠟的表面意思是像吃蠟壹樣,沒有壹點兒味。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
味同嚼蠟,漢語成語,拼音是wèi tóng jiáo là,出自《楞嚴經》卷八:“當橫陳時,味同嚼蠟。”成語用法為主謂式;作謂語;含貶義。近義詞為:平淡無味、興味索然;反義詞為;饒有風趣、妙語連珠。
辨析:味同嚼蠟和“索然無味”都可用來形容文章或語言無味。但味同嚼蠟偏重於“嚼蠟”無味之極;應用範圍比較小;是形象的比喻;而“索然無味”是簡單的陳述;偏重於毫無興味;除用於表示文章或講話外;還可用來表示人、景物等。
味,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wèi,最早見於戰國,其本義為滋味、味道,又可引申為品嘗、品味,菜肴又由品嘗引申為體會、體味義,由滋味引申為意味、意義、旨趣。
同(拼音:tóng、tò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壹般認為由壹種四人擡東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協調行動。同的本義指合力、會合,引申為“相同、壹樣”,又由此引申出“壹起、***同”。
嚼蠟,漢語詞語,拼音是jiáo là,意思是比喻無味。出自《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