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óu táo bào lǐ
解釋: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出處:《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示例:既戒以修德之事,而又言為德而人法之,猶~之必然也。★宋·朱熹《詩集傳》卷十八
近義詞:禮尚往來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互相贈送東西
善有善報
拼音:shàn yǒu shàn bào
解釋:善:好的。報:報應。做好事必有好的報答。常與“惡有惡報”連用。
出處:南朝·梁·蕭衍《新酒肉文》:“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二折:“便好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
示例:積~,積惡有惡報。★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壹
反義詞:惡有惡報
歇後語:千日拜佛,壹朝添丁
語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
禮尚往來
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解釋:尚:註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出處:《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示例:雯青顧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勉強敷衍。★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近義詞:互通有無、有來有往
反義詞:壹廂情願、來而不往
歇後語:投桃報李;正月間走親戚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