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曾被罵“下九流”的2種職業,如今非常吃香,備受年輕人追捧。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同樣都是人,但卻被劃分成不同的群體。相信大家都聽過“三教九流”這個成語,這個成語在很多“白話小說”中往往被作為貶義詞使用,暗指人群從事的職業混亂低等、五花八門、不成體統。但其實三教九流是壹個統稱。“三教”指的是儒、釋、道三教,而“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名家、法家、縱橫家、農家、雜家、陰陽家和縱橫家,是對學術流派的統稱。
但是學術流派只是“九流”的含義之壹,“九流”的另壹層含義是對古代百姓的壹種劃分。古代的職業最開始被分為士、農、工、商4個等級,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職業開始細化,於是就出現了“九流”之說,“九流”又被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三個層次。
上九流指的是社會上層的人,比如帝王、聖人、文人、隱士、農等等,他們往往是受人尊敬的群體;而中九流指的是醫生、僧道、相命、書生等,他們處在社會中層,有壹技之長;而最讓人看不起的就是從事“下九流”職業的人,下九流職業有巫、娼、戲子、乞丐等等,人們認為從事這種職業的人難登大雅之堂。
但在今天社會,不論是做什麽職業,都是為了吃飯或者實現理想,國家倡導人人平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今天我們要說的2種職業,隸屬於以前的下九流分類,不過今天它們不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還被萬人追捧,收入頗為可觀。
第壹種是戲子。在古代,戲子又被稱為伶人,他們地位極低,處在社會底層,遭到眾人排斥。往往只有家中實在貧困,吃不起飯的人家,才會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孩子送去做戲子,而成為戲子之後,他們的身份會被登記在冊,就算後面生了孩子,孩子也會壹直延續這個身份,很難擺脫。
戲子不僅長得好看,還必須學習才藝,不論是舞蹈還是音樂,他們都會有所涉獵,甚至還要專研。但是在今天,音樂、舞蹈已經成為高雅的藝術,人們往往都會給孩子報壹個興趣班,讓他們借此陶冶情操。
而以往的戲子稱呼也改成了不含貶義的“演員”,甚至分成了明星、偶像、演員、歌手等多種形式。而現在的明星演員也不再受到歧視,相反的,他們的社會地位很高,經常出席各種活動,光鮮靚麗的活在閃光燈下,受千萬粉絲追捧,身價極高,隨便拍部戲或者接個代言就能拿到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的高額報酬。
第二種是乞丐。在古代,乞丐雖然貧窮,但是他們內部也有等級之分,分為壹袋長老、二袋長老、三袋長老等。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乞丐都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形象,平日裏只能宿的街邊或者破廟破屋裏。
今天的乞丐也是這麽壹副形象,現在人們吃得飽穿得暖,也有能力援助別人壹二,所以很多乞丐就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好吃懶做,終日乞討。不少人還因為乞討發家致富,白天做乞丐,晚上做洋房開豪車,日子過得恣意瀟灑。
雖然說現在的社會講究人人平等,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乞丐也不應該受到歧視。但是國家對貧困人口有特殊的政策補助,給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每個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人都應該靠自己的雙手吃飯,不應該養成好吃懶做、乞討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