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
口若懸河、
口幹舌燥、
口誅筆伐、
口出狂言、
口不擇言、
口口聲聲、
口齒伶俐、
口絕行語、
口吐珠璣、
口無擇言、
口體之奉、
口講指畫、
口不應心、
口尚乳臭、
口不二價、
口是心苗、
口中蚤虱、
口傳心授、
口齒生香、
口吻生花、
口角生風、
口角風情、
口角鋒芒、
口幹舌焦、
口血未幹、
口說無憑、
口燥唇幹、
口耳並重、
口耳之學
口授心傳、
口有同嗜、
口出不遜、
口蜜腹劍、
口誦心惟、
口輕舌薄、
口不言錢、
口多食寡、
口壅若川、
口頰壞疽、
口含天憲、
口碑載道、
口如懸河、
口腹之累、
口諧辭給、
口不絕吟、
口角春風、
口辯戶說、
口沸目赤、
口耳相傳、
口中雌黃、
口沒遮攔
2. 口字開頭的成語口碑載道
形容群眾到處稱頌
口不二價
謂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口不應心
嘴裏說的和心裏想的不壹樣
口不擇言
情急時說話不能選用恰當的言詞。亦指說話隨便
口傳心授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口呆目鈍
見“口呆目瞪”
口耳相承
謂接受傳聞
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遞相傳授
口耳之學
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只是耳聽口說的學習。後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口沸目赤
謂口沫橫飛,眼睛發紅。形容人情緒激動,聲色俱厲的神態
口服心服
不僅口頭表示信服,內心也信服
口含天憲
謂言出即為法令。形容把持國政,有生殺予奪之權。天憲,指朝廷法令
口角春風
①謂言談如春風吹拂萬物,能助之生長。喻指為人美言,助成其事。②形容能說會道
口角風情
口頭表示的情愛
口角生風
比喻說話流利
口口聲聲
①形容不住地陳說、表白或把某壹說法經常掛在口頭。②謂不住地說話或歌唱
口口相傳
口頭傳布或傳授
口快心直
有話就說,性情直爽
口蜜腹劍
《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因以“口蜜腹劍”比喻嘴甜心毒
口乾舌焦
見“口燥唇乾”
口乾舌燥
見“口燥唇乾”
口輕舌薄
形容說話刻薄
口如懸河
見“口若懸河”
口若懸河
亦作“口如懸河”。亦作“口似懸河”。說話象河水下瀉,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雲:‘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註而不竭。’”
口是心非
嘴裏說的是壹套,心裏想的又是壹套,心口不壹
口是心苗
猶言為心聲
口說無憑
單憑口說,不足為據
口似懸河
見“口若懸河”
口誦心惟
見“口誦心維”
口誦心維
口裏念誦,心裏思考
口無擇言
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口銜天憲
見“口含天憲”
口諧辭給
謂言辭詼諧敏捷
口血未乾
古人歃血為盟,結盟者以牲血塗口以示誠信。因謂定盟未久為“口血未乾”
口壅若川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後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口燥唇乾
亦作“口乾舌燥”。亦作“口乾舌焦”。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
口直心快
想什麽便說什麽
口中雌黃
謂隨口更改言論不當處,如用雌黃蘸筆,塗改錯字
口誅筆伐
用言語或文字宣布、聲討敵對者的罪行。也用於譴責壞人壞事
口墜天花
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於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薰於大會”。後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誇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3. 成語口字開頭的成語1. 口碑載道 形容群眾到處都在稱贊。
2. 口是心非 嘴裏說得很好,心裏想的卻是另壹套。指心口不壹致。
3. 口說無憑 單憑口說,不足為據。 4. 口誦心惟 誦:朗讀;惟:思考。
口中朗誦,心裏思考。 5. 口頭禪 原指和尚常說的禪語或佛號。
現指經常掛在口頭上而無實際意義的詞句。 6. 口吐珠璣 珠、璣:都是珠寶,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
形容說話有文采。 7. 口吻生花 比喻談吐文雅。
8. 口血未幹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9. 口燥唇幹 口腔和嘴唇都幹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10. 口中雌黃 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沫後重寫。隨口更改說得不恰當的話。
比喻言論前後矛盾,。 11. 口中蚤虱 比喻極易消滅的敵人,猶如口中之虱。
故又作“口中虱”。 12. 口誅筆伐 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13. 口不二價 指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14. 口不擇言 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15. 口出狂言 嘴裏說出狂妄自大的話。指說話狂妄、放肆。
也指胡說八道。 16. 口傳心授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17. 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18. 口呆目鈍 形容很吃驚的樣子。同“口呆目瞪”。
19. 口耳相承 指接受傳聞。 20. 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21. 口服心服 服:信服。心裏嘴上都信服。
指真心信服。 22. 口幹舌焦 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同“口燥唇幹”。 23. 口幹舌燥 燥:幹。
口舌都幹了。形容說話太多。
24. 口角風情 口頭表示的情愛。 25. 口角生風 比喻說話流利,能說會道。
26. 口快心直 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27. 口輕舌薄 形容說話刻薄尖酸。 28. 口如懸河 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同“口若懸河”。 29. 口是心苗 猶言為心聲。
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壹個人的話裏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30. 口似懸河 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同“口若懸河”。 31. 口誦心維 口裏念誦,心裏思考。
32. 口無擇言 指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33. 口銜天憲 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同“口含天憲”。 34. 口諧辭給 指言辭詼諧敏捷。
35. 口壅若川 比喻禁輿論之害。 36. 口直心快 想什麽說什麽,為人直爽。
37. 口墜天花 比喻指以誇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 38. 口不應心 應:符合。
心口不壹致。 39. 口齒伶俐 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
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40. 口齒生香 嘴和牙齒都有香味。比喻所讀的作品意味深長,雋永宜人。
41. 口出不遜 遜:謙遜。說話極不謙虛。
形容狂妄自大。 42. 口出大言 說大話。
形容說話狂妄。 43. 口多食寡 吃飯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44. 口耳並重 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45. 口耳之學 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裏出的壹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46. 口沸目赤 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47. 口腹之累 口腹:指飲食;累:連累。
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 48. 口含天憲 天憲:指朝廷法令。
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49. 口惠而實不至 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別人身上。
50. 口講指畫 壹面講壹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51. 口角春風 原指言語評論如春風之能生長萬物。
後比喻替人吹噓或替人說好話。 52. 口口聲聲 形容壹次壹次地說,或經常說。
53. 口口相傳 不著文學,口頭相傳。 54. 口蜜腹劍 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55. 口若懸河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56. 口尚乳臭 嘴裏還有奶腥味。表示對年輕人的輕視。
4. 口字開頭的成語口碑載道 (kǒu bēi zài dào) 解釋:口碑:比喻群眾口頭稱頌象文字刻在碑上壹樣;載:充滿;道:道路。
形容群眾到處都在稱贊。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示例:自從老爺到任,並沒見為國出力,倒先有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九回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辯戶說 (kǒu biàn hù shuō) 解釋:戶:住戶。
口頭爭辯並挨戶勸說。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雖口辯戶說之,不能化壹人。”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口不二價 (kǒu bù èr jià) 解釋:指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示例:國營商業~的作風也該變革壹下了。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不絕吟 (kǒu bù jué yín) 解釋:吟:吟詠,背誦。
嘴裏不停地吟誦。形容學習非常刻苦。
出處:《舊唐書·韓愈傳》:“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不言錢 (kǒu bù yán qián) 解釋:形容廉潔清高,不講錢財。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
夷甫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 示例:郭氏恃勢作威,貪鄙無厭,衍以妻為非,~。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十回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不應心 (kǒu bù yìng xīn) 解釋:應:符合。
心口不壹致。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夫人停婚》:“俺娘好口不應心也呵。”
示例:官人,妳昨夜恁般說了,卻又~,做下那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口不擇言 (kǒu bù zé yán) 解釋: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處:《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示例:周近他居然這樣~,他怎麽能這樣說! 郭沫若《蔡文姬》第壹幕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口稱三昧 (kǒu chēng sān mèi) 解釋:佛教用語。指專心念誦佛經而達到拔除雜念、心神平靜的境界。
出處:《觀念法門》卷壹:“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凈土壹切莊嚴,說無窮盡。”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齒伶俐 (kǒu chǐ líng lì) 解釋: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
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寶玉素日雖然口齒伶俐,此時壹心卻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也身亡命殞。” 示例:他是壹個~的男孩。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口齒生香 (kǒu chǐ shēng xiāng) 解釋:嘴和牙齒都有香味。比喻所讀的作品意味深長,雋永宜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前者捧讀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齒生香。” 示例: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出不遜 (kǒu chū bù xùn) 解釋:遜:謙遜、恭順。
說出的話非常不謙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卻說關公正坐帳中,忽探馬飛報:‘曹操差於禁為將,領七枝精壯兵到來。
前部先鋒龐德,軍前擡壹木櫬,口出不遜之言,誓欲與將軍決壹死戰。兵離城止三十裏矣。
’” 示例:崇應彪~之言,請丞相軍令定奪。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出大言 (kǒu chū dā yán) 解釋:說大話。
形容說話狂妄。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回:“禦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示例:某家好意勸妳,樂得兩邦和好;妳反~!不必多言,放馬來罷。 清·錢彩《說嶽全傳》第七十回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 口出狂言 (kǒu chū kuáng yán) 解釋:嘴裏說出狂妄自大的話。
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示例:刺客姓李名景純,直隸正定府人。
身體短悍,面貌兇惡。手腳系以鐵鎖,依然~,侮蔑 *** 。
老舍《趙子曰》二十三 更多相關內容(同義詞、反義詞、歇後語、典故、成語故事、英文、日文等。)
口傳心授 (kǒu chuán xīn shòu) 解釋: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出處: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示例:。
5. 口字開頭有哪些成語口齒伶俐 口頰壞疽 口鉗舌卷 口邏肚攢 口辯戶說 口輕舌薄 口諧辭給 口談指畫 口誦心維 口誦心惟 口說無憑 口語籍籍 口誅筆伐 口講指畫 口講指劃 口講手畫 口角風情 口角鋒芒 口角生風 口角流涎 口角流沫 口角春風 口袋戰術 口銜天憲 口血未幹 口蜜腹劍 口茄目瞠 口若懸河 口腹自役 口腹之累 口耳講說 口耳相承 口耳相傳 口耳並重 口耳之學 口絕行語 口稱三昧 口禍之門 口碑載道 口直心快 口燥喉幹 口燥唇幹 口沸目赤 口沒遮攔 口服心服 口有同嗜 口是心非 口是心苗 口無擇言 口授心傳 口快心直 口幹舌燥 口幹舌焦 口巧手拙 口尚乳臭 口如懸河 口頭文學 口多食寡 口壅若川 口墜天花 口呿眸眙 口呆目鈍 口呆目瞪 口吻生花 口含天憲 口吟舌言 口吞三世 口吐珠璣 口口相傳 口口聲聲 口出狂言 口出大言 口出不遜 口體之奉 口似懸河 口傳心授 口舉手畫 口中雌黃 口中蚤虱 口不言錢 口不絕吟 口不擇言 口不應心 口不二價 口不二價kǒu bù èr jià 指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口不應心kǒu bù yìng xīn 應:符合。
心口不壹致。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官人,妳昨夜恁般說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 口傳心授kǒu chuán xīn shòu 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口似懸河kǒu sì xuán hé 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同“口若懸河”。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口出不遜kǒu chū bù xùn 遜:謙遜、恭順。
說出的話非常不謙遜。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卻說關公正坐帳中,忽探馬飛報:‘曹操差於禁為將,領七枝精壯兵到來。
前部先鋒龐德,軍前擡壹木櫬,口出不遜之言,誓欲與將軍決壹死戰。兵離城止三十裏矣。
’” 口出大言kǒu chū dā yán 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七回:“禦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口出狂言kǒu chū kuáng yán 嘴裏說出狂妄自大的話。
指說話狂妄、放肆。也指胡說八道。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內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口口聲聲kǒu kǒu shēng shēng 形容壹次壹次地說,或經常說。
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妳也曾聽杜宇,他那裏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 口口相傳kǒu kǒu xiāng chuán 不著文字,口頭相傳。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第七十二卷:“經雲:‘知白守黑,神明自來。’是知玄為萬物母,聖人秘之,不形文字,口口相傳。”
口含天憲kǒu hán tiān xiàn 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後漢書·朱穆傳》:“手握王爵,口含天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