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成拙是成語。
弄巧成拙(拼音:nòngqiǎo chéngzhuō)是壹則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五燈會元》。弄巧成拙指本想賣弄聰明,做得好些,結果卻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含貶義。
成語(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壹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壹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由來
成語壹***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
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