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比喻壹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
也指壞事在壹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處:
《淮南子·人間訓》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時間: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成語:
舉例:
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系實際。
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
3、圍魏救趙——孫臏
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
5、完壁歸趙——藺相如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壹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壹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壹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壹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麽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1、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誌報仇復國,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壹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2、暗箭傷人(春秋鄭):比喻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用不正當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壹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壹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